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无人物流车行业 - 公司:G90、白犀牛、菜鸟、文远、三通一达、顺丰、新石器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发展情况 - 2025年无人物流车市场迎来爆发,驱动因素为政策支持和供需关系改善使产品价格符合市场门槛 [1][2] - 国内无人物流车发展始于2020年,因供应链和成本因素未大规模推广,2025年产业链成熟、成本下降致市场爆发 [2] - 行业主要企业包括头部厂商G90、第二梯队白犀牛和菜鸟,文远等即将入局 [1][2] 政策支持 - 政策端最初支持智能网联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开放,后其他城市跟进,国家出台降低物流成本政策,各地逐步放开限制 [4] - 申报无人物流车测试牌照需提交含第三方检测报告和随车保险等材料给经信局或交通局,测试标准为不少于240小时或行驶1000公里,经专家库和联系小组审批,通过获测试牌照可在指定线路测试 [5] - 测试牌照仅用于功能性和安全性验证,运营牌照是测试无事故故障后由测试牌照转成,可正常作业 [6] G90公司情况 - 客户面向物流板块,70%营收来自快递网点和城市配送,厂区转运和定制化业务各占15%,主要服务三通一达,不与顺丰合作 [1][8] - 采用按年购买和续费商业模式,客户购一年使用权后可租赁或出售给其他小型网点,经销商拿货底价为市场价七折,再以九折或85折销售赚取利润差 [1][9][10] - 车辆售价和服务费捆绑出售,如一辆车硬件成本5万元加2.8万元服务费总价7.8万元,经销商拿货底价6.8万元 [10] - E6车型BOM成本约4.5万元,售价2万无法覆盖成本,通过后续服务费回收成本并盈利,配备两个补盲雷达、11个摄像头及毫米波雷达,通过算法优化实现高效感知功能 [1][12] - 成本优化通过算法调优降低对大型硬件传感器依赖、降低算力需求、减少激光雷达使用,预计带来20% - 30%成本下降空间 [1][15][16] - 计划2025年交付1万台无人车,2026年交付5万台,2027年交付10万台,已自建工厂,今年年底开始大规模出货,推出16车型针对小型客户,先规模化占领市场再回收成本 [3][34][35] 行业收费模式 - 行业普遍采用租赁型收费模式,通过收取服务费或运维费回收成本并实现规模化 [1][17] 无人车应用场景和效果 - 主要用于快递末端配送,从转运中心到营业网点、快递驿站或快递柜运输,可重构配送模式,降本约30%,从网点到末端配送每件货物成本从两毛五至三毛降至9分钱左右 [3][24][27] - 在驿站多且有直送件场景渗透率较高,若驿站件占总量50%,渗透率接近50%,大型网点对无人车需求量至少20台 [28] - 无人车成本按两年计算回本周期,中途每票8分至1毛3元不等,使用客户第二年续费率达100% [30][31]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遵循二八定律,最终剩少数几家厂商,客户选供应商考虑售后响应速度、灵活度和价格等因素,硬件成本遵循摩尔定律,降至一定程度保持稳定 [32] 技术相关 - 域控制芯片目前用两颗欧瑞芯片,未来逐步适配国产化芯片,与地平线GO 6P适配,今年年底完成部分车型替换,主要是五方车和E6 [14] - 激光雷达使用从两颗减为一颗,最终取消,转向纯视觉方案以降低硬件成本 [15][16][20] - 极端天气下无人驾驶汽车难以正常运行,暴雨影响激光雷达和视觉系统感知能力,极端天气不建议作业 [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三通一达约90% - 95%加盟商是个体户加盟,较大加盟商有转运中心,需求20 - 30台车,公司会考虑发展为经销商 [8] - 路权申请针对特定线路,每条线路单独审批,申报主体必须是厂商,因保险保的是自动驾驶公司 [22] - 快递件分驿站件和入户件,驿站件占比约65%,入户件占比约35%,10个快递员网点每天配送量约5000件,每个快递员每天配送300 - 400件 [29] - 无人车正常行驶超两三分钟未移动视为异常上报后台,软处理可远程重启或重新规划路线,硬处理硬件故障城市内响应时间一般为一小时,故障率约为1/10000 [33]
头部Robovan专家小范围交流
2025-07-08 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