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行业:银行业 公司:招商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南京银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银行股估值修复:宏观资产荒背景下,银行股因盈利稳定和重大风险底线确立迎来估值修复,2023 年起 A 股和港股的大型银行及招商银行等呈现轮动式估值修复趋势。论据为监管政策对城投、地产等风险托底,增强了市场对银行盈利韧性的预期,资金面上红利高股息、被动指数基金 ETF 扩容及公募基金修正欠配是三大共振逻辑,且这些逻辑依赖银行基本面稳定性[1][2][4]。 - 存款成本与息差变化:预计 2025 年起存款成本加速下降,缓解净息差压力,此趋势延续至 2026 年。论据是大量定期存款到期并以较低利率重新定价,将显著降低银行付息率;2025 年银行业净息差进入阶段性企稳周期,部分区域城商行表现强势,监管对贷款利率投放有所控制,新发房贷利率划定 3%红线,有助于保护息差[1][8][10]。 - 信贷增速:2025 年全国银行贷款同比增速放缓至 7.1%,预计年底进一步回落,2026 年信贷增速难以明显回升。论据是信贷总量增速走低符合经济转型预期,传统动能衰减导致信贷增长收敛[1][12]。 - 资产质量: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论据为对公贷款及政府类、国央企类资产质量良好,两轮化债政策控制了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房地产对公贷款风险逐步出清,虽零售类贷款不良生成率上升,但占比相对较低[13]。 - 零售风险:招商银行信用卡逾期率是观察零售风险的重要指标,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出现单季度回落,意味着不良生成率将在下一季度迎来回落。论据是银行业收紧零售风控,虽居民收入压力未明显改善,但风控收紧使相关指标小幅改善[14]。 - 资金面增持:自 2023 年以来,各路绝对收益资本广泛增持银行股。论据为宏观社会背景下的资产荒压力,使得低估值且经营稳定的银行股成为价值重估关键因素,如地方国资对银行股权价值认可且面临资产荒压力,保险资本通过南下资金增持港股银行,公募机构在新规下增配银行股[15][16][17]。 - 投资策略:投资策略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高息红利逻辑下更低估值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二是优质城商行。论据为港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较 A 股存在约 20%的折价率,其低估值、高息优势将继续体现,A 股国有大行与国债收益率利差将持续收敛推动息率降低及估值提升;优质城商行拥有较好的 ROE 和业绩增长,信贷增长速度较快,目前一倍 PB 严重低估,有较大修复空间[19][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过去五年尤其是最近两三年,贷款收益率显著下行,主要受经济需求低迷及政策指导影响,今年监管对贷款利率投放有所克制,对新发贷款利率有一定保护并强调风险定价,虽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但降幅放缓,有助于保护息差[11]。 - 过去十年大部分时间段内银行股属于顺周期品种,但从 2023 年开始投资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尽管经济预期负面,但银行股实现逆势估值修复[3]。 - 2024 年底到 2025 年上半年,大型商业银行启动了一轮财政注资反映息差过低问题[7]。 - 公募机构加仓对个别股票边际弹性的影响与过去两年不同,过去以险资为主导追求低估值等资产,对业绩增速要求不高,而公募机构更看重选股质地治理等,推动一批优质城商行加速上涨及可转债转股,同时使板块整体波动率明显抬升[18]。 - 招商银行卡位优势体现在内生增长能力及高 ROE 上,息率约为 4.2%-4.4%,比 A 股大行更高,实现完全内生增长,无需再融资,业务风险抵补能力强,是整个板块最高 PB 估值标的,但仍具核心配置价值[21]。 - 优质城商行如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等龙头城商行目前 ROE 水平在 10%-15%之间,在当前宏观环境下具有较好回报率,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信贷增长速度较快,目前一倍 PB 严重低估,合理情况应超过 1.5 倍 PB[20][22][23]。
价值重估的下半场——银行业2025年度中期投资策略
2025-07-11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