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及去美元化交易进程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未提及具体公司,涉及的行业有钢铝、汽车、矿产、半导体、药品、电子设备、木材、玩具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去美元化定义:传统去美元化指国际贸易结算中美元交易占比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储备中美元占比下降、美国国债外国投资者占比下降;此次去美元化还包含美股和美元汇率下跌 [1] 2. 特朗普关税政策现状 - 类型:对钢铝、汽车(部分零部件及85%以上价值在美国的汽车可豁免)征收关税,对矿产、半导体等行业关税在酝酿中;全球对等关税,对中国加征125%,对其他国家最高49% [3][4] - 市场理解阶段:政策发布前认为可能只针对15个逆差大国;发布后以结果为导向,根据逆差大小征收高关税,算法简单列出近70个国家 [5] - 市场争议:有人认为是特朗普一开始设计好的思路,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强硬反制导致其妥协 [6] 3. 市场交易形态变化 - 特朗普大选期间,市场担忧政策导致通胀,全球主要交易形态是通胀 - 特朗普组阁期间,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市场波动率小,不确定交易多 - 特朗普上台前,市场认为今年美联储可能只降一次甚至不降,是紧缩交易;上台后,美股和商品上涨,认为经济走向繁荣和投资 - 4月2号对等关税出来前,衰退交易逐渐占上风,美债收益率下行;对等关税发布后,美债急速反转,4月第二周出现美债惊魂一周,之后股市表现为美国三大股指下跌,其他国家股市上涨,美元指数贬值,非美货币升值 [7][8][9] 4. 美国股债汇三杀情况 - 构建指数衡量股债汇波动,4月份初期指数一度超过 -4.7,此次股债汇下跌在历史上排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1987年美日贸易战和1987年大股灾 [10][11][12] 5. 去美元化市场大幅波动原因 - 特里芬两难:美国作为货币主导国家需贸易逆差提供流动性,但持续逆差导致汇率贬值,无法维持货币主导地位,且制造业持续弱势 [13] - 隐忧总结:内部矛盾是制造业弱势导致资本主义内部分配问题,中产阶级萎缩;两个不可持续是逆差形成的公共债务不可持续和制造业长期薪资增长水平低于服务业 [14][15] 6. 特朗普重构全球经济体系方案及问题 - 方案:缓解美元汇率高估,提出干预汇市、把美债换成世纪债甚至永久债,以关税为工具逼迫各国购买美债或对美投资 [18] - 问题:过分自信且充满矛盾,如美元国际地位和汇率贬值矛盾;对通胀和美元汇率误判;静态推演,未考虑对手不合作博弈;政策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带来损失 [19] 7. 应对策略及观察重点 - 应对策略:短期内达成共识不可信;消磨特朗普耐心,使其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关税政策不利影响需时间体现;先让美国和其他国家谈;中美真正交锋在战场上 [20] - 观察重点:去美元化交易、美国进口价格CPI、美国和其他国家谈判成果;中国经济重点观察外汇转内需效果、二季度出口消费及各产业相关就业情况;美国重点观察关税影响消费信心和收入、通胀情况、公共财政可持续性、与部分国家谈判进展 [21] 8. 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及行业影响 - 对美国经济影响:通胀逼近3.9%可能导致美国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全面消费下跌;特朗普认为通胀影响不大是错误的,人民币汇率贬值空间有限,绕道效果会被堵住,中国企业降价空间小 [22][23] - 对行业影响:玩具行业受影响较大,外向型省份可能受冲击大,但全国平均水平不高 [25] 9. 政策及未来展望 - 政策: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国际经贸斗争上升到斗争角度,基于主体的四稳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保就业多底政策 [27] - 未来展望:去美元化短期不会再出现特别大的市场波动,将是长期持续过程;中美贸易战结果会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大概率不会朝着特朗普设想方向发展,世界将向多元化进程迈进 [28][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历史上美国出现股债汇三杀的情况,1987年美日贸易战有八个交易日股债汇齐跌,1987年大股灾有七个交易日股债汇三杀,跌幅超过九个标准差,此次仅次于这两次 [11][12] - 特朗普上任百日以来支持率跌破40%,是80年来支持率最低的总统 [20] - 上一轮关税战对美国经济没什么影响的原因是关税征收比例低、关税绕到他国、人民币贬值、中国制造商降价 [21] - 美国公共财政中利息支出占比越来越高,今年剩余八个半月有很多低息的五年期债票息到期 [23] - 与日本谈判石破茂比较强硬,美印谈得较好,美韩因6月3号韩国总统选举谈判情况待定,欧盟谈判艰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