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新伟医疗、中华脑机、美国 Zenko 公司、Neuralink 公司 - 行业:介入式脑机接口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新伟医疗技术选择与优势 - 选择介入式脑机接口基于在脑神经血管领域技术积累,原有取栓支架类产品提供现成载体,切入容易[2][5] - 相比侵入式,介入式手术成熟、接受度高、感染风险低;相比非侵入式,电信号采集强度高,信号强度与半侵入式相当,能实现更复杂功能,解决瘫痪等问题[2][5] 产品研发进展与规划 - 已进行羊和猴子等多项动物实验验证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和信号稳定性,如一只植入超一年的羊,电极支架与血管壁内皮化但信号传输稳定[3] - 2025 年完成产品优化,2026 年开展临床前型式检验及详细动物实验研究,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推进非盲临床,根据结果开展上市研究,预计需两三年完成报告[2][10] - 2025 年启动行检,2026 年拿行检报告,与头部 PI 沟通探索性人体临床试验目标,2027 年开展几例探索性人体实验[3][6] 市场与产品相关情况 - 产品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 150 - 200 万人,累积患病人数超 3000 万,康复需求大,未来可能拓展适应症[4][16][18] - 产品定价未确定,参考 DBS 类产品(二十几万元),考虑成本、康复效果和医保报销[4][20] - 手术介于内外科之间,神经外科更适合,需放置支架和埋置信号收发系统[4][21] 技术壁垒与克服方式 - 硬件设计存在较大挑战,如血管内电极支架和皮下信号收发系统的设计,包括电极大小、尺寸、位置放置及导线引出连接问题;软件方面脑电信号解析和体外设备连接有一定基础,但各环节均有挑战[2][8] - 凭借过往 9 年企业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克服挑战[9] 国产化与成本情况 - 样机国产化率较高,核心部件如支架、信号采集收发部分包括芯片均为国产,国内供应链能满足需求[2][11] - 前期研发每年投入约几百万人民币,临床试验每例病人约需 20 - 30 万人民币,预计至少 100 例[2][12][13] 医保与商业模式 - 国家医保目录对介入式尚未明确规定,未来可能向介入式靠拢,需技术成熟并完成 FEM 临床试验后与主管部门沟通[14] - 通过传统医院和康复医院两条渠道推广,结合医保支付和患者自费模式商业运作[15] 产业发展阶段与预期 - 脑机接口产业处于初步阶段,集中在功能和安全性验证,大规模应用需上市前研究和上市后临床推广数据积累,周期较长[25] - 乐观估计未来 3 - 5 年相对成熟产品面世并初步应用,若临床效果好行业可能迅速发展,反之技术推进可能受阻[25][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布局公司少,中华脑机在进行类似工作但公开信息少;国际上美国 Zenko 公司的 Sandro 产品已进行小规模临床研究,发布了安全性和基础有效性简单数据[2][7] - 脑机接口植入物更换频次取决于产品形态,体内不放电池通过体外贴敷电源供电;带电池形式,一次性电池寿命约 4 - 5 年,可充电电池寿命约 9 - 10 年[22] - 更换信号收发系统主要涉及皮下埋置部分,进行小型外科手术处理,与现有 DBS 类产品操作方式类似[24] - 神经介入产品中,抽吸导管和辅助支架未纳入省级联盟集采,微导管预计浙江牵头大规模省级联盟集采,抽吸导管未来两三年内、辅助支架明后年可能纳入集采[27]
心玮医疗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