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医疗保健业 _专家会纪要:BD潮流如何影响中国生物药CDMO
2025-07-28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涉及中国医疗保健业生物药CDMO行业,未提及具体公司名称 [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专注海外订单企业运营或更优:目前BD热度集中在大规模药企和部分分子种类,海外合作伙伴BD后可能将订单交给中国头部CDMO企业,带来海外增长潜力;海外订单量稳定、价格高,专注海外订单的CDMO运营或优于国内订单占比高的企业 [1] - BD有益于国内龙头CDMO发展:BD后海外临床试验样品和商业化产品,海外CDMO和中国龙头CDMO有机会获订单;原因是国内龙头和海外CDMO研发生产模式贴合海外监管要求,且产能大规模易于后期放大生产;约一半转移订单或流向国内龙头CDMO [2] - 国内订单价格有压力,海外供需稳定:国内订单价格下降,较2024年下半年约降10 - 15%,临床前和早期询单量同比减约20%,后期询单量增约30 - 40%;海外订单价格稳定,全球生物药生产供需优于国内;临床前传统抗体国内订单平均成交约850万元、海外约1100万元,ADC国内约1400万元、海外约1800 - 1900万元,后期项目(2000升为例)国内约450万元、海外约600万元;海外企业获海外订单平均价格比中国企业高约20% [3] - 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仅国内订单来看,占有率最高企业达30 - 40%,第二、三位公司约15%,其他低于10%,近几年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8] - 不同分子外包渗透率有差异:传统抗体类外包率降低,新启动研究项目减少且新项目多为自有产能大药企;ADC渗透率不断提高,部分客户选热门靶点进行差异化分子设计,未来一两年或维持此趋势 [9] - 大型药企自有产能做CDMO有压力:国内药企大型不锈钢反应器与国内生物药单批次小需求体积不匹配,对海外需求数量又不足;国内监管要求使大型工艺验证批次产品不能直接使用,成本高、需求小 [10] - 国内CDMO产能情况:国内CDMO约有40万升产能,最大企业约20万升,其他较分散;药企自有总产能与CDMO相当;国内整体需求40 - 50万升,竞争激烈,暂无大规模扩建产能企业 [11] - BD后海外生产安排:药企BD后,若海外企业认可原公司质量体系且产能足够,会让国内药企继续生产;否则可能转移到国内头部CDMO、海外CDMO或海外药企自行生产;商业化阶段一般沿用研发阶段生产企业;海外药企对生产成本敏感度低于国内药企 [12] - 海外CDMO情况:多为大分子提供商业化生产,价格稳定且高于国内,订单条款宽松;海外药企关注持续供应能力,要求CDMO有闲置后备产能并付费;海外无产能过剩问题 [13] - 国内CDMO布局海外订单优劣势:获取海外跨国药企订单难,因产能小,后期临床需求供应可能不足;获取海外生物科技企业订单有优势,效率高、工期比海外CDMO短20 - 30%,价格低,国内企业普遍从生物科技企业做起 [15] - 美国药品关税影响不大:药企普遍不太担心美国未来药品关税,因海外药价高,生产成本占比低 [16] - 生物药生产耗材国产替代情况:针对国内研发项目,耗材替代率因成本考虑越来越高;物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约三分之一,其中培养基占三分之一、一次性耗材占40%,培养基和配液袋有替换需求,储液袋无迫切替换需求;考虑出海则因成本占比低、质量要求高,替换意愿不大 [17] - BD后企业投资方向:一些企业会选择继续针对性开发适合对外授权的产品,BD对中国药企投入产出较有利 [18] - BD趋势利于CDMO发展和出海:如2020年前客户每年启动一个项目,前几年资金紧张停滞,现在部分领域热,新项目重启 [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国医疗保健行业风险:包括集采降价幅度超预期、竞争加剧、医保目录谈判创新药价格降幅超预期、中国消费复苏慢、监管政策更严格、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影响业内公司运营 [21] - 评级信息:12个月评级分买入(股票预期回报超出市场回报预期6%以上,覆盖52%,投资银行服务22%)、中性(股票预期回报在市场回报预期±6%范围内,覆盖41%,投资银行服务20%)、卖出(股票预期回报低于市场回报预期6%以上,覆盖8%,投资银行服务22%);短期评级买入指股价预计3个月内上涨(覆盖低于1%,投资银行服务低于1%),卖出指股价预计3个月内下跌(覆盖低于1%,投资银行服务低于1%) [25] - 报告分发及使用限制:报告由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编制,通过多种系统和途径向客户提供;仅提供给获授权接收方,未获授权须销毁;接收报告受多种条款约束,未经同意不得复制、修改、提供给第三方等;不同地区分发有不同规定和限制 [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