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智能驾驶行业:预计2030年全球L2+级别车型销量达2,600万辆,相当于当前美国或欧盟轻型车市场总量[1][2] - 特斯拉、小鹏、理想:通过快速算法迭代和资源投入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技术积累可能延伸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飞车领域[1][10][11] - 小米:通过收购Deep Motion加速自动驾驶研发,2025年预计收入近1,000亿,2026年达2,000亿,但智驾技术仍处于追赶阶段[4][14][16] - 比亚迪电子、顺宇、欧菲光:ADAS渗透率提升将推动其域控系统、摄像头等零部件业务增长[4][17] - 台积电:稳定占据智能汽车芯片市场,特斯拉订单转移影响有限(营收影响约1%),继续生产数据中心DOJO芯片[13] - 汽车半导体公司:Alchip为理想提供5纳米芯片,豪威(OmniVision)中国市占率超60%,联发科联合Nvidia进军自动驾驶芯片市场[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智能驾驶硬件+软件市场规模:2030年达2,000亿美元,2035年增至3,000-4,000亿美元,硬件占比约70%[1][3] - L2+级别渗透率:2024年8%、2025年11%、2030年28%,对应2,600万辆销量[2] - ADAS零部件市场:竞争格局健康,有望复制手机行业2010年前后的高速成长[17][18] 技术驱动因素 - 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突破[5] - 东西方经济体技术合作降本(如中国产业链成本优势+硅谷AI算力优势)[6] - 政府监管与产业标准完善(L2-L4级别法规推动)[7]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全球竞合模式:车企需协作降低AI驱动成本,中国电动车用户基数+产业链优势与西方AI技术互补[6] - 传统零部件公司转型:德赛西威(智能驾驶预控制器)、伯特利(线控制动)受益于智驾渗透率提升,但面临车企压价压力[19] - "智能驾驶60强":摩根士丹利筛选的全球先发优势企业[9] 潜在风险与挑战 - 政策滞后:技术发展初期可能超前于监管,需完善法规避免劣币驱逐良币[7] - 台积电台股表现弱于美股:因AI关联营收仅20%,投资者更倾向直接配置AI软件或Nvidia股票[20] - ADR溢价:供给有限+地缘政治影响,AI技术热潮推高溢价[21] 扩展应用场景 - 交通生态系统变革:智能驾驶将拓展至人形机器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载人无人机)等[8] - 用户场景升级:L4自动驾驶可能将用户车内时间利用率从8%提升至更高[8] 技术对比与趋势 - "人工智能加" vs "互联网加":技术壁垒更高,头部企业主导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21] - 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从L2向L2+/L3升级,中长期目标L4[10]
大摩闭门会-从马力驱动到算力驱动 — 人工智能接管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