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中国制造业与非制造业[1][2] - 公司未明确提及具体上市公司,但覆盖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化工原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如水泥)等行业细分领域[3] 核心观点与论据 制造业PMI数据 - 7月官方制造业PMI降至49.3(6月为49.7),低于高盛预测值49.9及市场共识49.7[1][2][3] - 主要分项指数中,新订单指数降幅最大(49.4 vs 50.2),产出指数次之(50.5 vs 51.0)[3] - 就业指数微升至48.0(6月为47.9),供应商交货时间指数小幅上升至50.3(6月为50.2)[3] - 分行业表现: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的新订单与产出指数均高于50[3] - 化工原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水泥)的新订单与产出指数均低于50[3] - 贸易相关指数: - 新出口订单指数降至47.1(6月为47.7),进口指数持平于47.8[4][8] - 原材料库存指数降至47.7(6月为48.0),产成品库存指数降至47.4(6月为48.1)[8] - 价格指数: - 投入成本指数显著上升至51.5(6月为48.4),产出价格指数升至48.3(6月为46.2),通缩压力缓解[8] - 石油/煤炭/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的投入与产出价格指数反弹明显[8] - 企业规模差异: - 大型企业PMI降至50.3(6月为51.2),中型企业升至49.5(6月为48.6),小型企业降至46.4(6月为47.3)[8] 非制造业PMI数据 - 7月非制造业PMI降至50.1(6月为50.5),略低于高盛预测值50.2及市场共识50.2[1][2][9] - 服务业PMI微降至50.0(6月为50.1)[9] - 铁路/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消费相关行业PMI高于60 - 房地产、家政服务行业PMI低于50[9] - 建筑业PMI大幅下降至50.6(6月为52.8),主因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施工[9][10] 其他重要内容 - 经济疲软驱动因素: - 极端天气(如建筑业活动放缓)[1][9] - 政府针对产能过剩与低价竞争的“反内卷”政策(制造业产出下降但价格上升)[1][10] - 数据图表显示: - 制造业PMI各分项指数趋势(Exhibit 1)[12] - 价格指标显示通缩压力缓解(Exhibit 2)[14] - 非制造业PMI分项指数趋势(Exhibit 3)[17] 数据来源与免责声明 - 数据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NBS)[15][16] - 报告包含高盛分析师团队联系方式及合规披露信息(如Reg AC认证、利益冲突声明等)[6][18][20][21]
中国_7 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下降-China_ Both official manufacturing and non-manufacturing PMIs fell in July
2025-08-05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