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概况 - 行业:电子布行业,聚焦 low DK(低介电常数)和 low CTE(低热膨胀系数)材料 - 公司:中材科技、宏和科技、林州光远、菲利华、红河科技、日东纺、太山波纤等 [1][2][4][12]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电子布市场需求增长驱动因素 - 正交背板需求超预期:对应 PCB 市场空间约 80 亿美元,电子布价值量占比 8%-9%,Ruben Ultra 架构升级后占比可提升至 10%以上,市场规模达 70 亿人民币 [2][7] - low DK 电子布需求增长:2025年需求 0.9 亿米 → 2027年 2.3 亿米,复合增速显著;q 布占比从 2026年 9% → 2027年 20%-25%,国内企业有望占据大部分份额 [2][8] - low CTE 纤维布需求增长:因芯片散热问题(如华为 AI 服务器堆叠工艺)和先进封装技术(COWAS、COAP)推动,需求超预期 [11][13] 2 技术升级与工艺壁垒 - low DK 材料:分一代、二代、三代(q 布),高级别供应企业少;low CTE 材料通过降低热膨胀系数减少芯片变形 [5][10] - 生产工艺壁垒:拉丝和表面处理难度高(如气泡、断裂、乳液配方调试),织布机依赖日本丰田,产能扩张受限 [16][21] - 技术转换周期:池窑工艺(难切换) vs. 干锅工艺(灵活但切换周期长),影响产能调整速度 [25] 3 产能扩张与竞争格局 - 中材科技:2026年底年产能达 3,500 万米(单月超 500 万米),高阶产品渗透率 2025年 10% → 2027年 60% [4][17][26] - 宏和科技:2026年底年产能 2,000 万米,特种玻纤业务收入 2025年 1.4 亿元 → 2026年 7 亿元 [4][30] - 菲利华:2026年底单月产能 100 万米 → 2027年 200 万米;军工业务收入 2025年 4-5 亿元 [19][32] - 全球格局:海外企业占 50%,台资 10%,大陆 30%(中材科技占 20%);2025年供给缺口仍存 [4][23] 4 下游应用与客户链 - 覆铜板企业:台光、台耀、联茂、生益科技等为重要客户,AI 技术推动高阶产品(如马八马九)需求 [6] - 终端应用:华为 AI 服务器、苹果 M 系列芯片、智能驾驶大型芯片等推动 low CTE 需求 [11][28] --- 其他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1. 日东纺战略调整:放弃一代产品,专注二代和 low CTE,但产能扩张有限,利好国内企业 [34] 2. 价格与良率影响:low DK 市场可能因良率提升导致均价下降,需谨慎看待 2028年 200-300 亿规模预测 [9] 3. 国内企业利润潜力:2027年 low CTE 市场净利润或达 60 亿人民币,国内企业有望分 40 亿 [15] 4. 客户评价差异:中材科技和宏和科技因产品结构全面(覆盖一代至三代)更受青睐 [22] --- 数据与预测摘要 | 指标 | 2025年 | 2026年 | 2027年 | 来源 | |---------------------|----------------|----------------|----------------|------------| | low DK 需求 | 0.9 亿米 | 1.5 亿米 | 2.3 亿米 | [8] | | q 布占比 | - | 9% | 20%-25% | [8] | | 中材科技高阶渗透率 | 10% | 20%-30% | 60% | [26] | | 宏和科技收入(特种)| 1.4 亿元 | 7 亿元 | - | [30] | | 菲利华利润(特种) | - | 8 亿元 | 13 亿元 | [31] | --- 风险与机会 - 机会:AI、先进封装技术驱动需求;国内企业产能扩张抢占份额 [11][33] - 风险:工艺壁垒导致供给紧张;价格波动(如良率提升)影响利润 [16][9]
中材科技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