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草甘膦(全球最大农药品种及除草剂)[1][2] - 公司:中国主要参与者包括兴发集团、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禾邦生物、福华化学(非上市)及国际巨头孟山都[4][9] 供给端核心数据与动态 - 产能与产量: - 中国2022年产能稳定在81万吨,占全球近70%[1][2] - 2025年1-7月产量36.2万吨(同比+0.2%),开工率77%[1][2] - 新增产能受限:江山股份与瓮福集团合资10万吨项目(2025年底试生产)、和邦生物规划50万吨双甘膦项目(折30万吨草甘膦)[1][3][4] - 政策影响: - 2013-2015年环保核查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2] - 2024年新建项目被列为限制类,抑制无序扩张[3][4] 需求端驱动因素 - 下游结构:农用占比超90%(转基因作物为主),非农用(家用、森林等)稳定[1][3] - 出口表现: - 2025年1-6月出口量33.0万吨(同比+14.2%),出口额9.7亿美元(同比+11.1%)[1][3] - 主要出口国:美国(年末至次年4月旺季)、巴西/阿根廷(6-8月旺季)[3] - 长期增长点:转基因作物推广(海外市场)及高毒农药替代[3][5] 价格与成本分析 - 历史波动: - 2021年能耗双控推高原材料(黄磷、液氯等)成本,价格达8万元/吨峰值[7] - 2022年回落至3万元/吨,2023年6-7月因出货量增加再次下行[7] - 近期趋势: - 2025年Q2均价23,403元/吨→Q3(截至8月8日)均价25,808元/吨(+10.3%)[1][7] - 95%原药均价26,399元/吨(周环比+0.37%)[7] 竞争格局与公司对比 - 头部企业:兴发集团(23万吨产能+10万吨甘氨酸配套)在规模、营收、毛利率领先[9][10] - 其他公司: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禾邦生物竞争激烈,但未披露数据的广信股份等未纳入比较[9] 未来供需与投资展望 - 供需平衡:2025-2027年新增产能有限(江山股份17.5万吨项目逐步释放),出口年增1万吨,整体维持平衡[8] - 盈利预测: - 短期受益出口订单增加(库存下降+报价上行),业绩改善[10] - 长期行业底部反转,首推兴发集团,其次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禾邦生物[10] 其他关键细节 - 生产工艺:中国主要采用黄磷法(成本低),IDA法需双甘膦中间体(1.5吨双甘膦=1吨成品)[4][5] - 区域影响:四川洪水曾导致禾邦生物、福华化学停产,推升价格[3]
化工“反内卷”-草甘膦:供需向好,反内卷有望助力景气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