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医药行业被简化为医疗制造、医疗消费和医疗科技三大主线[1] - 医药板块个股数量约为500只 样本容量充足[3] - 自2013年以来 医药板块在32个一级行业中稳居前三 机构持仓比例较高[3] 核心观点与论据 分类方法 - 采用主观研究员分类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确保分类准确性和动态适应性[1] - 定量分类通过资产结构、费用结构和人员结构三个维度实施[1][6] - 消费型企业:重点考察销售得分(产成品占比、销售人员占比、销售费用占比)[6] - 制造类企业:考察产能得分(固定资产占比、资本开支、生产团队、现金流与净利润匹配度)[6] - 科技类企业:重点观察创新得分(无形资产占比、研发费用占比、研发人员占比)[6] - 定量分类与主动研究员分类一致性程度较高 例如大部分CXO和创新药标的被划入科技池子[7] 选股策略 - 消费领域:围绕产品、品牌、渠道三大竞争要素选股[11] - 产品力:单季毛利率水平 - 渠道力:单季净利率同比变化 - 品牌力:细分赛道市占率 - 制造领域:三条选股逻辑[12] - 竞争力:单季度毛利率水平和销售费用率季度波动率 - 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率 - 出海能力:海外营收占比 - 科技领域:采用表征投入产出转化效果的指标[13] - 毛利率同比变化 - 资本密集度同比变化 风险控制 - 剔除高波动标的:消费和制造池子剔除综合波动率较高50%的标的 科技板块剔除长期波动率较高50%的公司[14] - 安全边际评估:[15] - 消费和制造池子:使用PB-ROE模型 剔除处于第四象限的标的 - 科技池子:使用PEG模型 剔除PEG过高标的 策略效果 - 综合策略在多数年份跑赢指数 尤其在医药整体贝塔较低、市场环境不佳时表现更佳[4] - 2024年上半年超额收益表现尤为突出[4] - 消费池自2016年以来每年相对于基础值都有超额收益 制造池在18年与20年收益弹性亮眼 科技池大部分年份超额收益超过10个点[16] - 与医药主题基金相比 该策略在2019和2020年机构抱团期间收益有所拖累 但其他年份基本能进入前50%分位[18] 其他重要内容 - 机构关注度较低但质地稳健的标的后续涨幅更稳健 超额收益更稳定 胜率更高[19] - 针对弹性行情 构建反向池子 忽略基本面考量 纳入基本面处于后50%但弹性强的标的[20] - 持仓更新频率:每次季报发布后更新 一年只调三次 选出的池子大约有50~60只标的[17][21]
基本面量化专场:医药投资的新解法
2025-08-14 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