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者报告:核能复兴已至 -未来展望-Investor Presentation The Nuclear Renaissance Is Here – What's Next
2025-08-18 09:00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全球核电行业 涵盖核电发电 铀矿开采 核电设备与工厂建设等全价值链[1][6][7] * 公司包括全球63家覆盖核电价值链的上市公司 如美国的Talen Energy (TLN O) Constellation Energy (CEG O) 法国的EDF (未直接提及但隐含) 中国的中国广核电力 (1816 HK 003816 SZ) 中国广核矿业 (1164 HK) 韩国的韩国电力 (015760 KS) Doosan Enerbility (034020 KS) 日本的北海道电力 (9509 T) 以及铀矿公司Boss Energy (BOE AX) Paladin Energy (PDN AX)等[6][7][24][25]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全球核电复兴情景下的容量增长 * 在基准情景 核电复兴情景和牛市情景下 公司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容量将分别达到421GW 860GW和1,203GW 相比当前397 8GW的容量有显著增长[14] * 增长主要来自中国 美国 印度和CEEMEA地区 在复兴情景下 这些地区的增量分别为270GW 150GW 46GW和48 6GW[14] * 预计到2050年将有166GW 125GW和84GW的现有容量在不同情景下退役[14] 各国核电发展态势与驱动因素 * 美国 联邦和州政府大力支持 核电为数据中心供电日益普遍 但大型新建项目仍面临挑战[6] * 中国 最快的核电建设速度 有望在2040年达到200GW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作为基荷电力替代火电 是第四代技术和核聚变的先驱[6] * 欧洲与英国 短期以延寿 重启反应堆为中心 北欧和法国后期可能出现与数据中心相关的高价核电购电协议(PPA)[6] * 日本 33座核反应堆中已有14座重启 第七次战略能源计划草案呼吁积极利用核电 预计到F3/41财年核电将占电力供应的约20%[6] * 印度 核电容量计划到F32财年扩大至约22 5GW 政府设定了到2047年100GW的宏伟目标[6] * 韩国 计划到2038年新建两座大型核反应堆 同时到2036年部署高达700MWe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其自有SMR设计正在进行中 目标在2031年完成首座建设[7] * 澳大利亚 新核电仍在政府立法禁令下 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限制 投资者兴趣上升 铀矿开采股受关注[6] 核电与天然气在支持AI电力需求上的对比 * 并网时间 新建大型反应堆可能超过10年 但延寿 重启和SMR的模块化特性瞄准更短周期 天然气联合循环燃气轮机(CCGT)的建设周期可少于3年[15] * 前期资本要求 新建大型反应堆资本支出要求非常高 区域差异大 约US2800kWUS2800 kW-US6600 kW SMR前期成本低但每千瓦成本可能更高(约US$8,000 kW) 天然气成本低得多 约US$560-1,000 kW[15] * 运营成本 核电燃料成本占比小 一旦加载铀燃料 成本长期锁定 O&M成本可能昂贵 但回收资本支出后边际产出极便宜 使延寿非常划算 天然气燃料成本约占90% 市场波动大 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排放合规成本[15] * 碳排放 核电是零排放能源(使用点) 但建设阶段有生命周期排放 核废料管理可能带来长期担忧 天然气比煤清洁但比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排放多 若超大规模用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能需要额外措施(抵消或CCS)[15] SMR发展现状与韩国出口潜力 * 全球仅有4座SMR在运/可运行[21] * 韩国经过市场可及性调整后 有可能赢得全球核电市场39%的份额 其计算基于从全球计划提议的412座反应堆中 扣除中国(191) 俄罗斯(32) 法国(6) 印度(40) 韩国自身(1) 日本(1)和伊朗(6)后 得到135座的总可寻址市场 并假设在CEEMEA国家有50%获胜可能 在其他地区有25%获胜可能[20] 核电建设成本与时间 * 近期核电项目的初始和最新资本成本估算及建设时间存在差异 例如芬兰的Olkiluoto 3初始成本估算为3,000 € kW 最新为4,900 € kW 建设时间从4年变为18年 英国的Hinkley Point C初始成本为4,200 $ kW (MER) 最新为8,300 $ kW (MER) 建设时间预估为9年(仍在建)[16][18]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覆盖与股票评级 * 摩根士丹利研究覆盖全球核电价值链的63只股票 并提供了股票代码 公司名称 分析师 评级 货币 目标价 最新收盘价以及相对目标价的上涨空间[24][25] * 覆盖范围包括核电发电 铀矿开采 设备与工厂等多个子行业[24][25] 风险提示与冲突披露 * 摩根士丹利寻求与研究报告覆盖的公司开展业务 因此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投资者应仅将摩根士丹利研究视为投资决策的单一因素[1] * 报告包含大量关于摩根士丹利及其关联公司与所提及公司之间业务关系 持股情况 以及过去12个月内提供投资银行等服务情况的详细披露[32][33][34][3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