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啤酒行业框架报告:高端化笃行不怠,中长期韧性演进
2025-08-18 23:10

行业概述 - 啤酒行业是成熟的快消品,工业化程度高,具有季节性特征,二三季度销量占全年六成[1] - 成本结构:上游包装材料占比45%-50%,酿酒原材料占比约20%(以进口大麦为主,进口依存度90%)[1][4] - 毛利率约40%,净利率10%以上,低于白酒等其他酒类[1][5] - 规模效应和高端化是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但高端化需持续投入品牌培育费用,盈利能力在10%-15%之间[1][5] 发展历程 - 1979-1995年:快速发展期,1988年有800多家啤厂,1995年产量达1,500多万吨[6][7] - 1996-2013年:两轮并购整合潮,资本驱动格局重构,行业集中度提升[7] - 2013-2017年:跑马圈地和产业调整,CR5销量市占率超70%,形成区域割据局面[9] - 2018年至今:结构升级阶段,总产量稳定在3,500~3,700万吨,头部酒企转向利润导向,高端化趋势明显[10] 竞争格局 - 华润啤酒布局全国,在辽宁、四川、安徽、贵州等省份占据强势地位[9] - 青岛啤酒集中于山东、陕西、河北等沿黄河区域[9] - 重庆啤酒扎根西部地区,燕京在华北及广西有较高市占率[9] -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规模经济,初期拖累盈利,后期逐步提升[8] 高端化趋势 - 中国啤酒零售均价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高档啤酒销量占比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低端产品占比60%,发达国家中高档占比70%以上)[3][12] - 8-10元次高端价格带引领结构升级,10-12元价格带需品牌力和渠道力支持,12元以上超高端品牌仍需时间培育[16] - 参考日本和美国经验,啤酒结构升级是长周期过程,包括产品提价和多元化产品发展[3][13] - 2018-2023年头部酒企吨价复合增速约为3%到5%[11] 多元化发展 - 华润收购白酒业务,推行"啤白双赋能"战略[14] - 青岛啤酒试水威士忌生产基地并收购即墨黄酒[14] - 重庆啤酒布局非啤业务,推出汽水和能量饮料[14] - 燕京推出贝斯特汽水和健康食品(如纳豆业务)[14][15] 未来展望 - 销量稳定性强,高端化持续推进,新品类(精酿、低醇及无醇产品)和即时零售渠道推动需求增长[11] - 现饮渠道加价率高,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低,有利于厂商引导提价[3][13] - 龙头厂商利用市占率、品牌认知度及渠道掌控力,在优势市场进行结构升级并向外辐射扩展[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