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模块与液冷的投资理解与对比
2025-08-18 23:1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光模块与液冷技术领域,重点关注AI算力方向的市场动态[1][2] - 公司包括太辰光、仕佳光子、旭创新易盛、台湾奇宏、酷冷至尊(Coolermaster)、维谛技术、英维克、曙光数创、高澜股份、比亚迪电子、思泉新材、申菱环境、飞荣达、同飞、中航光电、赢伦股份等[3][14][20][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光模块行业 - 权益类资产受益于资金扩张,AI算力方向显现增量资金流入,固收类基金和全基类基金规模扩张带动板块回暖[2] - 国内上游企业如太辰光、仕佳光子景气,但增速不及旭创新易盛,后者估值具优势且AI正循环支持长期估值提升[1][3] - 光模块领域中国大陆厂商通过前瞻性投资占得先机,竞争优势在兑现期至关重要[7][8] 液冷技术 - 液冷技术被视为新兴赛道,2024年起团队重点覆盖,预计GB300后液冷产品成标配,市场情绪类似早期光模块行业[1][5] - 技术迭代方向:当前主流为冷板技术,未来Rubin相变式液冷或成新方向,需关注能应对AI基础设施迭代的公司[6][23][24] - 液冷系统核心部件:冷板(200-500美金/个)、快速接头(50-60美金/个)、集水分离器(1.8-2万美金)、CDU(2-3万美金/台)[12][13][15][16] - 市场空间:GB200/GB300液冷系统造价约7万美元/台,占IT系统投资额2%-3%,NVL72出货量10万台对应市场空间70-80亿美元(含升级或超百亿)[3][18] 竞争格局 - 服务器内部冷板市场:台湾奇宏占绝对话语权,酷冷至尊次之[14] - 服务器外部市场(CDU、manifold等):传统散热公司如AVC、Coolermaster、维谛技术(全球CDU份额领先)主导[14] - 液冷公司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英维克、曙光数创、高澜股份等具备系统集成能力[20] - 第二梯队:思泉新材等具备小模块集成能力[20] - 第三梯队:申菱环境、飞荣达等代工核心部件[21] - 第四梯队:川环、飞龙等配件供应商[21] - 下一代技术:网宿科技(浸没式液冷)、高澜股份(两相液冷)[21][24] 其他重要内容 - 液冷爆发原因:产业趋势实质性落地,原生液冷预计2025下半年至2026年应用,可覆盖GPU、ASIC、光模块等高发热场景[9] - 商业模式:服务器内部冷板绑定芯片厂商,外部设备(快接头、CDU等)由ODM厂商与云厂商合作集成[12] - 可靠性评估线索:产品力(客户背书)、时间线(送样周期)、渠道中间商担保[22] - 系统集成能力为最高门槛,需解决漏液、细菌侵入等问题,依赖经验积累[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