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险行业:低利率下保险资金入市必要性提升,高股息仍是重要配置方向
2025-08-21 23:05

保险行业与资金配置核心要点 行业与公司 * 保险行业整体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8.9%[1] * 主要涉及人身险公司及财险公司 提及的具体公司包括中国太保 中国平安 中国太平 阳光保险 中国人寿 新华保险 中国财险 人保等[5][21][22]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资金配置现状与趋势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6.2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8.9% 较第一季度增长3.7%[4] * 债券配置比例持续提升至51.1% 股票占比8.8% 基金占比降至4.8% 长股投占比7.9%[4] * 股票 基金和长股投合计占比21.4% 较上年末提升1个百分点 权益规模增加约9,000亿元[1][4] * 寿险公司增配长期政府债需求强烈 利率债占比达70% 财险公司更倾向于金融债和企业债[1][5] * 另类资产配置比例呈下降趋势[1][5] 2 投资收益情况 *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 59家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均为正 32家未年化数据达2%以上 占已披露公司的54% 6家未年化投资收益率达3%以上[6] * 59家公司未年化数据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15%和2.04%[7] 3 高股息板块与举牌行为 * 高股息风格在保险板块增配趋势明显 银行 公用事业 通信及交通运输行业在重仓股中占比较高[8] * 2025年以来共发生30次举牌行为 涉及14家保险公司与45家公司 被举牌企业多集中于银行 公用事业 交运等高股息行业 多为质地优良 业绩良好的H股上市公司[1][8][9] * 举牌目的主要为计入OCI账户或以长股投记账[9] * 平安系举牌太保H和国寿H 占H股比例达5.04%[10] 4 权益资产配置变化 * 险资配置权益资产包括股票 基金和长期股权投资 基金配置有所下行[3][11] * 险资持有ETF基金市值接近2000亿 快速增长 其中红利ETF占比高 截至2024年上半年合计达168亿 占样本ETF规模22.1% 较2023年底提升8.4个百分点[11] * 长期股权投资配置比例大幅下降 但新会计准则下 中小险企或偏好长期股权投资以稳定利润[3][11] 5 入市比例提升的驱动因素 * 驱动因素包括负债端特性 偿付能力约束及政策引导[3][12] * 负债端:高预定利率保单对资产端收益率要求高 长久期综合终身寿险占比提升对资产端长期稳健收益需求更高 存在较大久期缺口(资产久期约7年 负债久期约16年)[12][13] * 偿付能力:权益市场波动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大(市场调整10%会影响综合偿付能力一个点以上) 但政策给予一定宽松(如部分公司权益配置比例松绑5个百分点)[13] * 政策引导:监管部门积极推动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2][13] * 资产荒背景下 新配债券难以覆盖成本 每年超过3.5万亿非标资产到期需要再配置 配置高股息股票成为提高净投资收益的重要路径[13] 6 未来空间与预期 * 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收益率下降 保险资金入市必要性提升[2] * 全年二级权益配置比例预计提升约两个百分点 对应增量资金达万亿元 其中高股息板块预计吸引50%左右流入[2] * 为弥补净投资收益率下降 需提升权益投资占比 若每年净投资收益率下降0.2个百分点 需要增配2.7万亿高股息资产[14][15] * 分红险占比提升将推动整体险资权益配置比例上升(从2025年9月开始 分红险销售将成为主流) 海外经验显示风险产品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比例远高于传统险(友邦38% 保诚48%)[15] * 大型国有保险公司需将新增保费30%用于A股投资 四家央企对应规模近2000亿元 若其他上市公司参照执行 总规模可达3000亿元[16] * OCI股票替代高股息资产有巨大空间 若OCI股票占总资产比例从2.7%提高到5% 可带来8500亿增量资金[17] * 监管推动长期股票投资试点 试点规模扩大至2220亿元 大部分将在2025年落地[17] 7 行业前景与选股策略 * 坚定看好保险板块 其强贝塔属性能与市场共振 短期销售数据回暖(8月部分公司代理人渠道期交保费正增长 银保渠道延续高增长 整体新单有望双位数增长) 中长期逻辑为利差修复和行业竞争格局优化[18][20][21] * 利率快速下行预期扭转 保险资金加仓权益市场 综合投资收益率预计平稳 行业集中度提升[19] * 选股可关注两条主线:经营稳健且下半年利润基数较低的公司(中国太保 中国平安 中国太平 阳光保险)和强贝塔属性标的(中国人寿 新华保险)[21][22][23] * 中国太保因Q2利润表现较好及8月销售端数据回暖而值得关注 中国平安OCI股票占比高 综合投资收益率良好 中国太平估值低且风险转型领先 阳光保险估值低且股东减持压力结束[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