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研究框架培训聚焦于A股市场及基础化工板块 涉及科技赛道如人工智能和创新药 以及新能源产业[1][13][27] * 公司案例包括万华化学(聚氨酯高壁垒 管理层优秀) 湖北宜化 联创股份 吉林碳谷(新能源产业趋势催生) 正丹股份(供给端收缩) 大文股份和华西股份(偏主题性行情)[12][14][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A股市场特点与投资策略 * 股价反映预期而非当下价值 投资久期与业绩兑现久期错配 需寻找相对匹配方向如AI材料产业链[4] * 顺势而为重仓并关注结构 不同赛道有不同要求 周期赛道需判断供需拐点 科技赛道需把握产业趋势[1][4][5] * 选择公司考虑"三好公司"标准(好行业 好公司 好价格) 并重视管理层重要性[1][9] * 相信常识具有重要力量 坚持常识能带来稳定回报[10] 基础化工板块投资框架 * 投资需综合考虑宏观经济 流动性 基本面和估值 关注宏观经济向上 流动性宽松 基本面底部向上和估值底部等条件[1][11] * 经济繁荣阶段后化工股取得明显超额收益 例如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基础化工板块显著超额收益[17] * 前瞻性判断行业拐点需分析前站指标 包括流动性(M1减PPI领先沪深300指数2到6个月) 估值(PB分位数跌破10%接近底部) 股债收益比(触及两倍标准差时性价比高) 市场情绪(换手率触及一倍标准差下行空间有限)[16][18][19][20] * 油价上涨对子行业影响不同 替代逻辑强的煤化工和氮肥表现较好 聚氨酯因格局集中和价格传导能力强表现出色 改性塑料和合成树脂表现不佳[36] * 化纤和聚氨酯价格弹性较大 塑料制品价格变动较小 需关注油价变动对化工品价差的影响[37] 历史复盘与规律总结 * 大牛市发生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阶段 如2005-2007年基本面牛市 大产业趋势如2012-2015年TMT浪潮和2019-2021年新能源趋势推动市场上涨[13] * 基础化工阶段性牛股成功原因包括需求端快速增长(如新能源产业)和供给端收缩(如海外产能关停)[14] * 五年规划引导市场预期和产业趋势 基本步骤分为基本思路研究 纲要和纲要草案三个阶段[21][23] 五年规划政策影响 * 十一五规划关注扩大内需和优化产业结构 食品饮料 房地产和商贸零售表现较好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物产业等方向突出 电力设备 医药生物和机械设备五年维度表现优异[24] * 十二五规划强调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等行业 传媒 环保 通信等行业当年表现优异 五年维度传媒 环保和计算机行业突出[25] * 十三五规划推进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 煤炭和钢铁行业表现突出 政策执行效果需关注[26] * 十四五规划强调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相关领域走出大产业趋势 未来行情可能类似2020-2021年新能源行情[27] * 制造业演变:十一五突破核心技术 十二五优化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十三五聚焦高端装备 十四五强调自主可控[28] * 新兴产业侧重变化:十二五节能环保首位 十三十五新能源汽车第二位 十四十五生物技术主导[29] * 供给侧改革显著影响钢铁和煤炭行业 政策2015年11月首次提出 2016年中期行情起点[30] 新兴产业景气度判断 * 判断景气度高点关注下游装车量(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速拐点) 板块营收(营收同比增速高点) 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如宁德时代利润见到高点)[2][32] * 评估估值水平参考历史数据 新能源下游企业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估值较高 上游如先导智能较低 AI PCB龙头两年后PE估值远低于先导智能历史最高40多倍[33] * 前瞻性指标包括政策因素(如欧盟2019年4月17日政策) 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如特斯拉2019年10月开始盈利 2020年一季度利润同比转正)[31] * 判断底部拐点跟踪核心劳动因素和政策变化 顶部拐点关注下游需求数据(如新能源装机数据同比见顶回落) 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 板块营收同比[35] 其他重要内容 * 复盘核心目的通过历史了解行业和市场核心驱动因素 加速知识积淀应对未来 并非复制过去[3] * 投资者应找到适合自己赛道并在能力圈内深耕产业趋势 提高获得收益概率[6] * 研究框架培训核心目的构建适合团队的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 提供前瞻性投资建议[7] * 研究与投资在短周期内未必直接相关 长周期内研究关键点直接影响投资[8] * 当前人工智能和创新药等领域具备足够大产业趋势和良好基本面 正在拉动整个市场逐步向上[13] * 大化工板块在估值见底 流动性宽松以及宏观经济向上背景下表现较好 目前估值已处于底部区域[38] * 政策端对周期性行业影响重大 需关注五年规划中可能导致供需两端重大变化的政策方向[39]
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 A股二十年复盘
2025-08-24 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