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该纪要聚焦于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 涉及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流动性管理 通胀预期以及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影响[5] * 核心讨论围绕货币供应量增长 特别是M1增速的反弹 以及其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通缩的预示作用[5][8][9] * 分析基于高盛(Goldman Sachs)的研究 涉及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1][2][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M1增长反弹的驱动因素与通胀前景 * M1增速从去年9月的-3.3%同比显著反弹至今年7月的5.6%同比[9] * 此次反弹主要反映了2024年中企业活期存款因银行手工补息监管收紧而出现一次性下降所带来的基数效应 估计今年7月M1增速1个百分点的上升中约有60个基点来自基数效应[16] * 另外两个贡献因素是财政支出(来自政府相关存款 贡献1.3个百分点)和家庭因定期存款利率大幅下降而从定期存款转向活期存款(贡献0.8个百分点)[18][24] * 企业活期存款水平在经历2024年第二季度的急剧下降后略有恢复 但仍比趋势隐含水平低20%[16] * 尽管M1增速加快预示着PPI通缩压力将有所缓解 但由于企业和家庭的投资与消费意愿未有显著改善 在基数效应消退后 M1增速可能停止加速甚至放缓 PPI通缩很可能在明年持续 预计PPI通胀要到2027年初才能转正[5][9][16] 货币政策立场:宽松但鸽派程度减弱 * 货币政策立场依然宽松 银行间流动性充裕 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总量(TSF)增速加快 TSF增速从去年10月7.8%同比的低点恢复至今年7月9.0%同比 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净发行的强劲增长[5][9][29] * 然而 央行近期的沟通语气显得不那么鸽派 暗示短期内无意采取高调的宽松措施(如政策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下调)[5][29] * 政策核心是在金融稳定与增长支持之间取得平衡 鉴于实际GDP增长有望实现5%的目标 政策制定者并不急于实施大幅宽松 同时保护银行的净息差对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5][29] * 基线预期是在第四季度进行“双降”(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50个基点) 届时同比增长因去年高基数将大幅放缓至4%左右 但这仍存在变数[5][29] 市场影响:利率与汇率 * 模型显示 未来12个月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公允价值锚定为1.8% 预期的增长放缓和每半年10个基点的政策利率下调将抵消通胀带来的上行压力[5][31] * 即使股债轮动继续 10年期和3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的潜在上限分别约为2.2%和2.5% 资产负债管理需求将限制收益率的上升[5][36] *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 央行在每日中间价中设定不同寻常的升值偏向 被视为引导人民币逐步走强的政策推动[6] * 美元/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上周下跌0.9%至7.13以下 中间价下调约300点 预计在岸和离岸即期汇率将向中间价靠拢 年底美元/人民币汇率将达到7.0[6][39] 其他重要内容 * 央行自2025年1月起将家庭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纳入M1 改变了M1的定义[13] * 监管机构收紧了对手工补息(manual interest compensation)的限制 这是银行用来竞争存款(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的一种做法[16][19] * 去年11月启动的10万亿元人民币债务置换计划有助于缓解财政支出受到的干扰[20] * 人民币升值可能是在中美贸易谈判中中国政府的一种善意姿态[39]
流动性与通胀再审视-中国货币政策立场综述-Asia in Focus_ Liquidity and Inflation Redux – A Roundup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Stance (Chen)
2025-09-01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