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出海研究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研究聚焦中国整体制造业及具体行业产能出海策略 未提及特定上市公司名称[1][2][4] * 重点讨论的行业包括汽车 电气设备 电子 通用设备 医药 纺织服装 橡胶 新能源设备 高科技电子产品及部分消费品[2][4][17] * 研究借鉴了日本企业的历史经验作为参考案例[1][10] 核心观点与论据 产能出海的背景与动因 * 逆全球化趋势加剧 关税壁垒提升 美国对华加权平均关税从约4%提升至目前约40%[5] * 地缘政治冲突增加运输成本 促使供应链区域化和本土化[1][6] *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 国内竞争激烈 产能出海成为破局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手段[1][8] * 国外对中国产能出海容忍度高于产品出口 例如2024年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增加关税但同时欢迎中企在当地投资建厂[8] * 借鉴日本经验 其上世纪80年代因贸易摩擦(如广场协议后) 内需疲软和劳动力成本上升(1990年代单位劳动力成本达历史高位)而进行产能出海[1][10] 产能出海的经济效益与影响 * 海外营收占比越高的行业 其ROE(净资产收益率)也越高 意味着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1][2] * 日本产能出海后 其海外子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于国内公司[10] * 日本GNP(国民总收入)与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自1990年代以来持续走阔[10] * 利润汇回促进技术进步 日本海外子公司利润汇回母公司 为其提供充足现金流用于技术研发和升级[1][10] * 对就业影响:日本产能出海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其海外雇员人数从1991年的0.56(单位未明确 可能为百万)增长到2002年的1.38 海外雇员人数超过了国内雇员 海外定居人数也持续增长[13][14][15] * 推动产业转型:从纯生产环节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例如设备运维、技术服务等[16] 行业筛选与潜力评估 * 通过3D打分模型评估行业出海潜力 维度包括紧迫性(关税威胁高、国内ROE持续下降)、海外需求潜力(全球需求增长空间大)、行业生命周期(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4][17] * 筛选出具有较大出海必要性和受益程度的行业:汽车 电气设备 电子 通用设备 医药 纺织服装等[2][17] * 低端行业(如钢铁、纺织)的产品出口与产能外迁相互替代 高技术制造业则相互促进 通过国际化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10][11][12] * 产业升级通过技术迭代优化现有产业 高技术制造业不会因产能出海而失去优势 国内投资仍在持续扩张[12]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面临贸易顺差过高的问题 自2021年以来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 但从可持续性角度看 这种高水平贸易顺差是不可持续的[2] * 产业转移的历史背景:经历了从英国到欧美 再到日本、亚洲四小龙 最后集中到中国的多次转移 第五次产业转移是从中国向东南亚的初步苗头[7] * 产能出海对人员派驻的要求更高 需要更多长期定居人员以应对当地业务需求 这与仅需少量贸易代表的产品出海不同[15] * 中国目前外国人在华创造价值多于中国人在国外创造价值 表明中国仍有广阔的产能出海空间[11]
从GDP到GNP:产能出海新机遇
2025-09-08 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