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踏体育20250910
2025-09-10 22:35

公司:安踏体育 财务表现与集团结构 - 2024年表内收入708亿元人民币 表外联营公司Amer Sports收入约373亿元人民币 总体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12] - 自由现金流157亿元人民币 负债率合理可控 保持50%左右派息水平[14] - 安踏主品牌收入占比不到一半 经营利润率约20% 斐乐占比接近40% 经营利润率约25% 其他品牌占比15% 经营利润率超过30%[2][14] - 斐乐中国85%股权包含商标及新加坡IP 由批发公司Full Prospect运营 中国门店以直营模式运行 迪桑特中国54%股权控制IP 通过SPV拥有商标永久控制权 可隆通过全资子公司控制50%股权拥有IP永久控制权 亚马芬42%左右收益权[13] - 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下设两个联席CEO 赖总负责安踏及其他除斐乐外所有品牌 吴总负责斐乐 设立专业运动群 时尚运动群 户外运动群等事业部分别管理不同品牌[12] 品牌运营与市场策略 - 通过多元品牌运营扩展到整个穿搭鞋服市场 中国整体运动鞋服市场约4000亿元人民币 整个鞋服市场达2.4万亿元人民币 形成约5倍扩容[2][23] - 安踏作为大众专业品牌 通过日常场景和休闲服饰形成替代效应 旗下迪桑特 始祖鸟 斐乐等满足社交需求 成为高端社交符号[16] - 斐乐通过联名营销从运动扩展到时尚圈 拥有庞大代言人矩阵 全直营模式塑造独特店型[20] - 迪桑特通过与滑雪 高尔夫 铁人三项等小众专业领域赛事合作营销 在核心商圈及滑雪场设立丰富店型 会员体系开创奢侈品化运营 通过黑卡 钻卡 金卡 银卡等等级划分精准定位高消费力客群[21] - 可隆作为都市户外风格品牌 女性消费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大体量户外品牌 推崇户外自然社群文化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 户外爱好者交流以及轻户外周末溯溪活动体现年轻化及独特社群文化[22] - 推出新店型如超级安踏新业态 升级零售运营能力 提高运营效率和冲击力[18] 产品设计与定位 - PG7跑鞋采用专业科技满足跑步需求 同时适合日常通勤 价格399元人民币 相较于千元级国际品牌缓震跑鞋性价比极高[17] - 通过功能性降维打击策略使安踏在大众市场中脱颖而出[17] - 详细划分产品矩阵 针对不同场景及价位段消费者提供最合适产品 并通过专业赛事及运动员背书提升专业度[19] 国际化战略 - 海外发达国家人均运动鞋服消费金额远高于中国 出海战略可在销量和价格上实现显著提升[2][26] - 目前海外拥有240家以上店铺 包括东南亚 中东以及欧美市场 与欧美头部分销商展开战略合作[2][26] - 中国大陆运动鞋服市场约4000亿元人民币 加上亚太 西欧和北美 总规模达2.4万亿元人民币 放大6倍[26] - 美国人均运动鞋消费金额是中国的五倍以上 人均年消费量是中国人的五倍[26][27] - 通过对亚马芬集团收购和整合 促进中国市场发展 旗下品牌在全球消费者中搜索指数持续上升[32] 估值与增长潜力 - 目前估值约15倍PE 随着全球化战略推进 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潜力巨大[3][29] - 国际知名运动品牌估值较高 On Running当前PE约60倍 亚马芬接近50倍 亚瑟士PE超过30倍 PS普遍在3.5至4之间[28] - 今年预计业绩135亿元人民币 明后年预计实现低中双位数增长 未包含狼爪等新收购品牌成功运营后的利润贡献 存在潜在超预期空间[29] 行业:运动鞋服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人民币 疫情前五年复合增速达17% 疫情后增速放缓 2024年同比增速仅6% 但渗透率仍在上升[2][6] - 运动鞋服行业具有出色成长性和相对优势[2][6] - 中高端鞋服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人民币 高端轻奢品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人民币[20] 品牌竞争格局 - 品牌集中度高 综合运动品牌数量多且集中度高[2][11] - 疫情后国潮趋势使本土品牌份额跃升[7] - 户外运动增速快于专业及时尚运动[7] - 大众参与度高的跑步 篮球等综合性大众运动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细分小众如瑜伽 徒步 骑行等专业化趋势明显上升[7] - 中国综合性大众运动态势竞争激烈 但户外及细分领域集中度不高 未来可能进一步多元化发展[8][9] 国际比较 - 2024年美国运动渗透率达到36% 中国仅为15%[9] - 海外发达国家如欧美和日韩 居民文化背景及品牌发源地影响发展路径 美国以竞技体育带动大众参与热潮 日本因经济发展节奏问题导致精英极限类项目后续发展缓慢[8] - 日本市场大众和户外休闲运动增长较好 消费者参与率相对较高[9] - 品牌在不同国家运营模式存在差异 有些自行运营 有些授权给本土机构 同一品牌在不同市场可能呈现完全不同风格[9] 发展趋势 - 随着消费者参与运动深度 频次增加 细分定位品牌将迎来更大增长空间[2][15] - 市场发展趋势包括日常休闲需求向功能专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运动需求向细分化方向发展 社交需求向运动风格方向发展[16] - 成长快速且具有规模体量品牌通常满足破圈和融合需求[16] - 奢侈品跨界进入运动行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