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竞争、电动汽车自动化趋势、供应链转型-Investor Presentation-Global Competition, EVAutomation Trends,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2025-09-22 09:0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汽车行业(特别是日本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2][3] * 汽车零部件行业(包括轮胎)[3][120] * 具体涉及的公司包括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斯巴鲁、马自达、铃木、三菱)及其零部件供应商(如电装、爱信、丰田纺织、Gosei、东海理化、小糸制作所、TS Tech、武藏、FCC、斯坦利、优尼冲压、Exedy、Nifco、日本发条、NOK等)[12][121][122] * 中国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奇瑞等)及其海外扩张[8][19][22] * 全球其他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通用、福特、大众、斯特兰蒂斯、现代、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14][30] 核心观点和论据 全球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中国整车厂正加速向海外市场(东盟、欧洲、南美等)扩张[8][19] * 美国关税政策改变了其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并加剧了美国以外地区的竞争[8][9] * 中国整车厂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例如比亚迪计划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等地新建产能,总规划产能达62万辆[19][22] * 日本整车厂在中国市场份额面临压力,正通过加大本地化(如使用本土供应商、与本土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合作)来应对竞争[11][54][55] 电动化与自动化趋势 *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渗透率持续扩大,配备相当于L2+级导航辅助驾驶的车辆成为主流[8][11] * 美国环境法规有所放宽,电动汽车普及暂时进入平台期[8][11][33][35] * 尽管环境法规放宽,但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成本难以抑制,导致整车厂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增加[8][9] * 全球L2+级车辆的全面推广预计在2027年之后开始,日本市场因法规和责任认定问题,L2+系统的采用目前有限[11][57][59] 供应链转型与零部件行业影响 * 电动化进程放缓:内燃机需求下降延迟,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正在完善,需关注零部件行业重组和联盟[8][120][121] * 与中国公司的竞争加剧:本土中国公司正在先进技术领域(如AD/ADAS、逆变器)崛起,对日本零部件商构成风险[8][120][123][124] * 零部件商与整车厂合作加强:能否将不可控的成本增加转嫁给整车厂是关键问题[8][120][121] * 美国关税影响:美国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征收15%的关税,零部件商正试图将成本转嫁给客户整车厂,但转嫁时机和比率存在差异[164][165] * 电动化对不同零部件产品类别的影响各异: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增长对多数日本零部件商是积极的,例如电装(单车价值增加30-50%)、武藏(底盘部件增加),但Exedy(变速器部件)和FCC(变速器部件)受到负面影响[153][154][155] 其他重要内容 区域市场动态 * 美国市场:2025年8月日本整车厂市场份额为丰田(约12%)、本田(约6%)、斯巴鲁(约4%)、日产(约3%)[61] 美国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最高7500美元)计划于2025年9月底到期[38] * 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日本品牌份额面临压力[95][97][105] 丰田、本田、日产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结构中,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占比在提升[99][100][104] * 日本零部件商区域销售占比: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的公司(如NOK中国占比43%)受日本整车厂份额下降的负面影响风险较大,而对北美、东盟、印度市场敞口较大的公司可能受益于这些地区的增长[142][143][147] 财务与估值 * 摩根士丹利对日本整车厂的投资评级和目标价:增持(本田、铃木)、中性(日产、马自达、三菱)、减持(斯巴鲁)[12][13] * 日本汽车零部件和轮胎公司的投资评级和目标价:列出了多家公司的评级、目标价和投资主题,例如增持T. Gosei、NHK Spring、Musashi、Nifco、NOK等[122] * 历史市盈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日本整车厂的远期市净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相关性[112][113] * 零部件行业与整车行业的利润率比较:整车行业对汇率波动更敏感,利润率波动更大;零部件行业面临与中国公司竞争加剧的风险[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