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港股科技、A股、TMT(科技、媒体、电信)、高端制造(通信设备、电网设备、计算机、工程机械、电池、轨交设备、国防军工)、创新药、大众消费、资源品、化工 [1][3][6][7][8] * 公司:未具体提及上市公司名称,主要讨论市场整体及板块表现 [1] 核心观点与论据 A股市场趋势与资金面 * 市场处于震荡区间,赚钱效应小幅回落但仍处高位,期货会员仓单比、PCR等情绪指标偏积极,市场横盘或向上概率较高 [1][2][5] * 资金面正反馈依然存在:融资交易活跃度处于2018年以来高位,融资余额净流入,散户交易者数目回升,偏股型基金仓位超80%,9月偏股型基金新发规模滚动5周已超1,000亿,私募证券基金备案数目回暖 [1][2] 港股科技板块投资价值 * 港股科技板块仍在布局区间,高景气行情尚未走完,从估值、盈利及资金情绪角度仍具布局空间 [3][9][27] * 恒生指数中科技、消费等新经济公司占比已超一半,MSCI中国指数中占比超70%,成长性板块占比增加 [11][12] * 流动性改善:降息和南向资金大量涌入,南向资金成交占比今年已上涨至40%以上,其较低融资成本提升估值中枢 [11][13] * 横向对比全球估值:港股估值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处于平衡位置,相比日本、印度等亚洲市场,其PB和ROE位置仍具性价比 [3][18][29] * 外资仍低配港股,在人民币升值及全球估值具性价比环境下,预计外资将继续流入 [3][19][20] 基本面与盈利展望 * 国内基本面显现改善迹象:8月社融和通胀数据改善,三季报期间权益非金融盈利周期或处于底部摸底状态 [1][6] * 港股基本面改善:2025年上半年海外中资股盈利增速为9%(2024年为8%),ROE水平稳住并有轻微上升迹象,利润率明显改善 [21][22] * TMT与高端制造板块有望延续高景气,关注通信设备、电网设备、计算机、工程机械、电池、轨交设备及国防军工等 [1][6] * 港股科技企业资本开支回暖,研发费用率达到历史高点,预示估值重新锚定和收入增速上升 [23][30] 海外环境与政策影响 * 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历史复盘显示预防式降息后半年内市场表现依旧强劲,继续看好创新药、港股科技、大众消费及资源品等板块 [1][7] * 美联储降息、中美关系温和、国内政策环境友好等因素将有助于释放企业盈利潜力 [24] 市场情绪与估值分析 * 港股情绪指标(结合价量、南向资金和衍生品等10个子指标)在42-43之间,处于中性位置(30以下恐慌,70以上贪婪),未出现过热信号 [25][26][28] * 使用隐含股权风险溢价(ERP)评判市场存在局限,ERP并非均值回归指标,需考虑产业趋势带来的长期增长率(g)上升 [14][15][17] * 大股东减持和IPO等供给侧扰动对整体流通市值影响不大 [1][4]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策略建议 * 维持高仓位运行,在资金正反馈未停止前市场下行风险不大 [8] * 关注三大方向:国产算力与港股科技及创新药BD出海产业趋势;反内卷与产能拐点相关领域如化工与电池;适度左侧布局大众消费,自下而上选股 [1][8] 长期增长潜力 * 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市值仅为美国同类公司的1/10,在赔率上仍具优势 [24] * 中国的AI进展可能改变中长期增长率中枢,其概率不为零,可能推动ERP进一步下降 [15][16]
策略周观点:港股科技仍在布局区
2025-09-23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