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美联储、中国央行等宏观政策制定机构 [1][2][3] * 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美股、A股、港股 [1][5][6] * 互联网与科技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英伟达、特斯拉等 [6][22][23][26]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及其供应链,特别是汽车零部件、机械、家电等领域的中国供应商 [26][30][34] * 特定板块:AI(算力、应用)、创新药、新消费、银行、保险等 [16][22][35] 核心观点和论据 宏观政策与市场环境 *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防性降息25个基点,点阵图预示2025年还有50个基点降息空间,但市场对未来降息路径预期不强 [2] * 宽松交易暂缓,市场向复苏交易切换,切换速度预计介于2019年和2024年之间,因通胀未大幅回落且降息速度较慢 [1][2] * 美联储政策对中国市场影响需中国自身政策配合,中国央行维持LPR不变,外部流动性传导受阻,需总量政策配合方能放大效应 [1][3][4] * 中国宏观基本面转弱,8月出口、投资、消费、地产数据均走弱,但市场对基本面走弱容忍度较高,流动性宽裕 [11] * 中国信用周期改善但私人信贷仍处负区间,财政政策发力速度放缓,宏观流动性(社融)可能出现拐点 [12][13] 全球主要市场表现与展望 * 2025年中美三地市场呈现季度轮动特征,主线为AI行情 [6] * 美股2025年收益主要来自盈利增长,纳斯达克和标普500动态估值分别为27-28倍和22-25倍 [7] * A股2025年涨幅更多依赖估值提升,小盘股估值昂贵,如科创板部分股票估值超过100倍 [7] * 港股经历盈利下修,恒生科技指数突破但其他板块风险溢价低,需互联网板块发力才能有效突破26000点 [7][10] * 港股技术指标显示局部亢奋,超买程度达高点,卖空成交占比一度达10%,连续4周资金流入后出现首次流出 [8][9] 中国市场动力与策略 * 中国股市动力来自情绪和估值提升,盈利尚未追上,未来依赖基本面改善或宏观总量及流动性拐点 [16] * 行业拥挤度分化,电商板块比例接近3月底水平,创新药、新消费震荡,银行和保险类分红资产处于过去一年最低水平 [16] * 建议选择长期正确方向但短期拥挤度不高的板块,并适时获利了结 [16] * 居民资产配置比例对股市重要,中国高风险金融资产占比从2021年的11%提升至约15%,仍有空间 [20][21] * 提升高风险金融资产配置需实现收益风险本质改变、货币投放变局及宏观流动性支持 [21] 互联网板块新动向 * 互联网板块出现"外卖淡化,AI强化"趋势,AI、出海和即时零售成为新的投资方向,打破不同领域天花板 [22] * 阿里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人民币用于AI,腾讯加速布局AI,行业基本面发生积极变化 [22][23] * 外卖业务负面影响减弱,阿里称亏损额有望缩窄并带来电商收入增长,京东表态不跟进行业非理性竞争 [22] * 评估互联网公司需关注财务状况、新兴技术与市场(AI、出海)、具体业务表现及竞争策略 [24][25] 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个十年大产业,远期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级别,目前处于产业需求爆发前期 [26] * 特斯拉具引领作用,其产品规划节奏影响市场情绪,2025年9月以来因马斯克增持及11月股东大会审议激励计划,板块情绪走高 [27][28] * 未来关键催化因素包括特斯拉方案调整、2026年订单下达及四季度潜在第三代产品发布 [29] * 硬件迭代方向集中在减速器、轻量化零部件(镁合金、铝合金替代钢材)、电机(轴向磁通电机等)和传感器(触觉传感器) [31][32][33] * 中国供应商在降本方面具优势,特斯拉第二代BOM成本约30万元人民币,目标降至15万元人民币以内,国产替代进程可能加速 [30] * 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将迎来估值抬升,其估值已达历史三年平均中间水平,而未参与公司估值处于负一倍标准差以下 [34] 其他重要内容 * 微观流动性(存款入市、理财活化)依然活跃,但属同步指标,难以预先测算具体入市资金量 [14][15] * 存款搬家概念在实际研究中存在局限性,更应关注股市在居民资产中的比例变化 [18] * 若国内需求预期不强,可关注科技领域的算力、机器人和苹果链方向 [35]
降息后的配置策略
2025-09-23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