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科技行业,具体聚焦于人工智能(AI)产业链,包括上游算力(硬件、芯片、网络通信)、中游算法技术(软件服务)及下游应用(互联网、游戏、消费电子、VR、AI PC、AI 手机等)[1][3][6][12][14] * 公司层面提及了北美算力链龙头企业(如英伟达)及国产算力链龙头企业,以及美股应用公司(如AppLovin、Palantir)作为映射参考[12][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AI行情趋势与阶段判断 * 2025年AI行情呈现三大趋势:从上游到中下游、从集中到百花齐放、从AI到AI加,并在Deepseek行情中得到验证[3] * 当前AI行情处于扩散早期阶段,建议以扩散视角布局,包括国产算力向上游半导体设备材料扩散,以及向港股互联网、游戏、消费电子等中下游应用领域扩散[1][6] * 通过拥挤度、滚动收益差、成交占比及日历效应分析,判断2025年6月8日科技板块布局时机已到,并推荐上游算力板块,后续得到验证[1][4] AI投资框架与关键指标 * AI投资框架包含五大关键板块:择时指标(如TMT与全A滚动收益差,在-10%至10%区间波动)、日历效应、内部轮动因素、细分行业比较和历史借鉴(2013-2015年互联网加行情)[1][7] * 自由流通市值修正后的成交占比指标使2023年(约50%)与2019年(40%)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修正后均在2.4左右,提供更准确的市场分析[1][8] * AI轮动强度指标通过跟踪AI产业50大新闻方向的涨跌幅变动构造,衡量板块内部轮动速度,与AI指数呈显著反向关系;轮动收敛时板块通常上涨[1][9] * TMT板块存在业绩期和全年日历效应,全年2-3月、5-6月及10-11月是胜率较高的三个阶段[2][10][11] 影响轮动与表现的核心因素 * AI内部出现分化,包括上游与中下游、北美算力与国产算力之间,分化主要由业绩驱动[1][5] * 决定A股AI产业链内部轮动的核心变量在于景气优势,美股上游和中下游的轮动与其业绩增速差呈显著正相关[13] * 海外映射是重要因素,美股与A股呈现显著正相关,例如2023年英伟达超预期业绩带动美股算力链跑赢并映射至A股[12] * 自2025年6月以来,上游算力呈现强者恒强状态,并在8月开始扩散至北美低位方向和国产算力链;下游应用实现补涨,大部分中游板块涨幅仍处于低位[14] 细分行业比较与机会 * 细分行业比较可通过涨跌幅、拥挤度指标、业绩增速对比、海外映射及筹码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14][15] * 2025年上半年软件困境反转实现大弹性,上游算力硬件板块业绩增速占优;有望实现困境反转的领域包括软件应用SaaS、网络安全、游戏等[14][15] * 当前主动公募在上游算力硬件的配置比例达近10年历史高位,而机构资金在中下游环节配置比例仍较低,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云计算、金融科技等中下游细分领域有较大加码空间[15] 历史借鉴与当前展望 * 2013-2015年互联网加行情对当前AI行情有启示:AI长期轮动将从上游到中下游;行情将从AI内部向AI加(赋能传统行业)扩散[16] * 政策层面高度重视AI应用落地(如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有望推动国内AI商业化进程提速[16] * 大级别行情不必过分担心成交占比新高(如TMT成交占比达40%以上),应更关注以持仓为核心的广义拥挤度和景气优势[17][18] * 业绩是支撑TMT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戴维斯双击时收益更显著;2025年TMT行情中通信、电子、传媒等行业股价有一半以上由业绩贡献[19] * 对比2013-2015年行情(TMT最大涨幅519.6%,上涨时长超30个月),本轮AI行情(自2022年10月至今涨幅约105%,持续时间约一年)在时间和空间上仍有较大潜力,翻倍个股占比(27.5%自2022年起)远低于前期[22][23] 其他重要内容 * 在13至15年的牛市中,TMT板块经历的回撤平均持续51.5天左右,最大回撤幅度平均为15%,原因包括市场整体冲击、资金兑现、景气优势收敛及流动性冲击(如13年6月钱荒)[21] * 本轮AI行情调整需关注是流动性还是基本面因素引发的影响[21]
研究框架培训:AI投资框架
2025-09-24 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