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通用航空等[1][2] * 涉及公司: * 制造与运营企业:亿航智能(EH216-S eVTOL已获三证)、大疆(FC30等无人机)、迅蚁、卧龙电驱、万丰奥威、宗申动力、中航高科、顺丰控股、美团、中信海直[1][3][14][21] * 规划与服务企业:苏交科(参与江苏、芜湖等地规划及平台建设)、深城交[3][20][21][22]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中国低空经济规模2023年达5,05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万亿级别[1][3] * 国家发改委于2024年12月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表明国家高度重视[1][3] 技术应用与优势 * eVTOL优势:垂直起降,节省起降空间和时间,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适用于空中出租车、紧急医疗等城市空中交通(UAM)场景[1][5][6] * 无人机应用: * 物流配送:杭州大载重无人机用于医疗物资运输,日均2,000架次,上半年累计26万架次[1][14] 南京长江汇使用大疆FC30无人机为船舶提供配送,每单费用约15元[1][15] * 工业应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沿江巡检(为渔政、环保部门服务)[5][15] * 自动巡检:杭州企业提供全自动无人机巡检方案,包括无人机、机巢、无人车和云控平台[16] 适航认证与法规环境 * eVTOL适航认证:中国采用"三证制度"——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AC),亿航智能EH216-S是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电动载人eVTOL[1][7][10] * 无人机管理:大型无人机需适航许可,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只需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如大疆小型无人机)[1][9] 载人eVTOL目前采用"一事一议"的审定方式[1][10] * 国际对比:中国、美国、欧洲三大航空大国之间有双边协议,相互认可航空法规和审定结果[8][11] 空域管理进展 * 中国逐步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民航局发布空域分类方法,G类(通用航空)和W类(无人机)空域为低空经济提供灵活管控框架[1][12] * 多地开展试点:湖南省划设171个低空飞行区,规划97条常态化目视飞行路线 江苏、浙江等省份成立机构推动制度建设[1][13] 基础设施与试点规模 * 起降场与空域:杭州累计建设约238个无人机起降场,划设数百平方公里试点空域 南京有200多个起降场,划设112片空域,每月平均飞行2万架次[18] * 监控网络:杭州和南京建立了覆盖广泛的低空监控网,对合作目标实现99%的跟踪监控,对非合作目标实现约80%的跟踪监控[18] 挑战与风险 技术与商业挑战 * 电池技术:是当前主要瓶颈,eVTOL飞行时间有限,通常仅二三十分钟,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疑虑制约从载货到载人的飞跃[1][7][17] * 商业应用:现有场景多集中于政务飞行,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规模有限,缺乏现象级的大规模商业应用[17] 政策与协作障碍 * 军地协作:中国80%以上空域由军方管理,军地协作不畅是主要障碍之一[12][19] * 标准与接口:中大型无人机适航认证缺乏统一标准 各地自建低空管控平台的数据接口未统一,跨区域飞行困难[3][19] * 探测成本:复杂建筑环境下的低空探测监控成本高[19] 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 * 前景展望:低空经济是"飞行在天上,用工在地上"的行业,对通信、导航、监测等地面支持设备要求高,织密低空监测网将催生巨大市场机会,可能涌现类似海康威视的企业[3][20] * 投资标的:建议关注亿航智能、卧龙电驱等制造企业,顺丰控股、美团等应用企业,以及苏交科、深城交等规划服务企业[3][21][22] * 认证服务:苏交科等城市工程检测企业有望参与提供适航认证咨询、制定标准、运营检测中心等,提升认证效率[3][20]
低空经济:空域加速放开,应用持续发展
2025-09-26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