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企业级存储行业 特别是AI驱动的存储市场[1] * 涉及的公司包括国际存储巨头三星和海力士[1][6] HDD制造商希捷和西部数据[5][13] 以及国内存储芯片制造商、模组厂商和上游封测设备材料公司如金谷深科技[5][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周期与趋势 * 企业级存储市场从2021年至近期保持稳定增长 消耗大量产能 占比逐渐提升[1][6] * 2023-2024年 因三星和海力士控制稼动率 叠加AI需求爆发 导致供不应求[1][6] 预计本轮周期将长于2023-2024年的周期[1][7] * 存储行业涨价趋势确定且持续 DRAM价格从2025年4月到9月上旬已显著上涨 NAND在9月中下旬开始大幅补涨 主要由企业级需求增加驱动 但整体涨幅或不及2021年[1][8] * 存储市场景气度预计至少持续至2026年第二季度[3][14] AI驱动的存储超级周期 * AI驱动的存储超级周期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1][9] * 启动原因包括 AI模型从训练转向推理优化和AG生态 需要实时检索分析大量数据 增加token消耗[9] 互联网大厂AI产品渗透率从10-20%提升至30-40% 例如豆包月活跃用户从1,000万增至4,000万[9] 以及Sora 2等多模态数据处理需求增长[1][9] * 在此超级周期中 SSD需求超预期增长 企业需要分层存储架构优化成本、效率和响应 SSD成为关键组件[1][10][11] HDD与SSD的需求与竞争 * AI推理过程中 冷数据占比高达80% HDD作为主流冷存储方案被云厂商抢购[1][13] * HDD尽管功耗成本是SSD的2.5倍 但采购成本优势明显 价差曾超过5倍 目前价差已缩小至3倍左右[13] * HDD面临供应紧张 全球主要制造商希捷和西数未扩大产线 导致价格上涨和交期延长至52周[13] * SSD在并行传输速度、大规模组网设计方面具有架构优势 更能满足AI应用对数据处理速度的高要求[2][4] 随着技术进步 其过去存在的写入寿命短、数据恢复难度大及成本高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2][4] * 由于HDD供应紧张 部分CSP厂商选择使用QLC SSD(交期仅8周)来取代HDD以应对冷存储需求增长[3][13] 价格预测与市场影响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NAND价格将上涨10-15% 2026年上半年有望再涨5-10%[3][13] * 企业级SSD需求紧张将挤占消费级产能 导致消费级价格普遍上涨[3][13] * 2025年第三季度被视为AI存储需求质变转折点 第四季度可能成为业绩爆发起点或严重缺货开始[13] 数据分层存储架构 * 数据根据访问频率分为热数据、温数据和冷数据[12] * AI训练阶段 热数据占80% 温数据占15% 冷数据占5% 核心是确保GPU数据供给速度[12] * AI推理阶段 热数据比例降至5-10% 温数据占15-20% 冷数据占70-80% 存储系统需进行分层缓存以快速响应并压低成本[12] * 在分层架构中 SSD用于热数据和温数据存储 HDD用于冷数据存储[1][12] 其他重要内容 * 国内存储厂商正加速向企业级市场渗透 受国家国产化替代政策及地方计算中心和敏感数据处理需求增加的推动[5] * 存储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如从DDR到HBM 再到3D DRAM)、市场需求(AI 大数据 云计算)、国产化替代以及供需关系[6] * 未来值得关注的环节包括可能受益于第二轮涨价的国内存储模组或芯片厂商 以及上游封测设备材料等环节[14]
企业级存储超级周期解读:AI需求爆发与新一轮存储周期共振
2025-10-0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