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台积电 x Nvidia :突破热壁:先进冷却技术如何驱动未来计算 --- TSMC x Nvidia _ Breaking the Thermal Wall_ How Advanced Cooling Is Powering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2025-10-09 10:01

涉及的公司与行业 * 行业:AI/HPC芯片、先进半导体封装、数据中心热管理[1][2] * 公司:台积电、英伟达、英特尔、仁德科技、AVC、奥瑞斯、酷冷至尊、Mikros Technologies、浪潮、Invek、宁波京达、Fabric8Labs、xMEMS[2][30][49][6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AI芯片热管理的核心挑战 * AI芯片性能提升导致功耗和热通量密度急剧上升,单个GPU/AI加速器的热设计功率已超过千瓦级,正向3000-5000瓦迈进[35][36][43] * 传统风冷和冷板液冷难以应对高达800-1000 W/cm²的热通量密度,热管理已成为与芯片架构设计同等关键的瓶颈[37][38][40] * 下一代冷却技术路径 * 微通道液冷成为焦点:通过微米级通道(30–150 μm)大幅增加传热表面积,可支持超过2000瓦的芯片功率和600-800 W/cm²的热通量,热阻可降至0.05 °C·cm²/W以下[151][153][154][167] * 材料创新:采用高导热材料如碳化硅(热导率370–490 W/m·K)和金刚石(热导率1000–2200 W/m·K)作为散热基板或涂层,以应对更高热耗散需求[13][20][21] * 热界面材料演进:从导热硅脂(1-5 W/m·K)向相变材料、金属焊料(30-80 W/m·K)乃至纳米结构直接键合(>100 W/m·K)发展,目标是实现"近零界面"热阻[62][64][67][69] * 台积电与英伟达的战略差异与协同 * 台积电专注于通过先进封装和材料创新推动热管理,如在其3DFabric平台集成直接液冷、探索硅集成微流控和碳化硅/金刚石基板[9][10][40][30] * 英伟达强调系统级液冷和微通道液冷板,并推动热管理与封装架构的协同设计,为其Rubin等下一代GPU(功耗2200-2300瓦)做准备[30][157][160][166] * 双方合作正演变为热管理技术的战略联盟,共同推动微通道冷却成为AI芯片时代的关键转折点[42] * 供应链格局与市场潜力 * 台湾四大散热供应商(仁德科技、AVC、奥瑞斯、酷冷至尊)已开始向英伟达提供MLCP样品,但量产预计要到2026年下半年,面临良率和可靠性挑战[168][169][172] * 下一代散热解决方案的单芯片价值预计将比传统方案提升9-10倍,MLCP市场潜力可能超过50亿美元[111][175][178] * 热管理组件正从"低利润辅助零件"转变为核心物料清单项目,供应链影响力将重新洗牌[178][179] 其他重要内容 * 制造技术与挑战 * 微通道制造技术包括蚀刻、激光加工、微铣削/电火花加工、微铸造和3D打印,各有优缺点,其中激光加工在灵活性和速度上具优势,但表面粗糙度高需后处理[226][229][236] * 不同材料(硅、铜、碳化硅、陶瓷)的微通道加工存在特定挑战,例如碳化硅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实现12英寸晶圆级生产是其商业化的关键[74][82][239] * 微通道内的压降和流量分布均匀性对整体冷却性能至关重要,需要优化设计以平衡传热效率与泵送功耗[204][205][216] * 未来展望与技术前沿 * 最终愿景是将微通道直接蚀刻到芯片或中介层内部,实现芯片级直接冷却,以消除所有界面热阻,但该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可能需十年以上[116][117][142][143] * 热管理解决方案将与背面供电网络、共封装光学等技术协同设计,成为GPU架构的基础要素[41][179] * 两相流冷却、临界热通量管理以及智能监测等创新是应对未来5000瓦以上AI芯片的关键[60][19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