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能景气度跟踪之专家电话会
2025-10-09 22:47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中国及全球新型储能行业,特别是电芯、系统集成、独立储能电站和电力市场[1] * 公司层面未具体提及单一实体,但涉及“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业主、头部系统集成商及主流电芯品牌供应商[6][7] 核心政策动态与影响 * 2025年国内储能政策主要围绕容量补偿、电力现货市场和绿电直连项目展开[2] * 容量补偿政策已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多省落地,内蒙古已支付超4亿元容量补偿费用,推动下半年近40吉瓦时独立储能项目上线[2] * 电力现货市场在陕西、辽宁、青海等新兴省份试运行,逐步成为独立储能重要套利手段,替代传统调峰服务[2] * 绿电直连或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如山东、江苏、甘肃酒泉)是未来集中式新能源发展模式,但对2025年储能并网影响较小[2] * 内蒙古现行0.35元/千瓦时的高额容量补偿标准执行期十年,但明年新并网项目难以维持此价格,分摊方式可能从发电侧转向用户侧以减小阻力[4][27] * 容量补偿政策具有持续性,尤其对全钒液流、压缩空气等非锂电储能形式[5] 市场供需与价格走势 * 储能招标方式自2022年底转向集采和框采,供应商入围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五大六小”发电集团入围企业不超过7家[6] * 电芯价格上涨,主流品牌报价从年初0.25元/瓦时涨至0.27-0.28元/瓦时,紧张货期需再上浮2分钱[7][8] * 受货期溢价影响的国内储能电池量超过20吉瓦时,占新增装机量一半左右,1-9月国内新增装机约85吉瓦时,后续三个月还有50多吉瓦时在建项目[11] * 314安时电芯供不应求,排产已至明年1月,280安时规格因价格优势供应相对充足[13] * 500安时以上规格扩产存在技术路线和良品率风险,设备改造至调试需半年(卷绕路线)或近一年(碟片路线)[14]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 * 预计2025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量约140吉瓦时,2026年或超180吉瓦时,年复合增长率30%-40%[17] * 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欧洲是增速最快市场,意大利拍卖未来13年10吉瓦时储能容量,计划2030年达50吉瓦时[15][20] * 美国市场仍具潜力,尽管本地供应链明年建成,但中国供应商在价格和性能上仍具竞争力[19] 收益模式与收益率分析 * 独立储能收入主要来自容量补偿和现货市场套利,比例因省而异,如内蒙古容量补偿占比超50%,甘肃、河北容量电价收入约100元/千瓦/年,占比30%-40%[3][16] * 国内成熟市场收益率:山东约6.5%,内蒙古近期年化收益率接近20%,但基于每年300次套利、价差0.3-0.35元/千瓦时及0.35元/千瓦时补偿等强假设,实际操作已逐步回归一天一充一放,年化收益率约12%[24][25] * 欧洲市场容量收入占比高,英国约40%,意大利70%收入来自容量市场,现货套利实际收益仅为套利总额10%[20] * 国内未来收益模式将结合容量收入和现货套利,各省套利价差差异大(如山西上半年超0.4元/千瓦时,广东、浙江仅0.1元/千瓦时)[21] 行业竞争与风险因素 * 新型储能在日内调节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上优于火电,是未来能源结构转变关键[18] * 国内存在独立储能项目抢资源问题(如内蒙古、广东),推高隐性成本,拉低实际收益率[26] * 内蒙古储能补贴规模若持续扩大(当前月补贴约1亿元,总装机2.7亿千瓦),发电侧分摊压力增大(如大唐集团每度电少收5厘钱),未来可能转向用户侧分摊以控制阻力[27][28] * 火电定位调整(利用小时数降至4000-4500小时以内)为新型储能创造巨大空间,国家储能三年行动方案目标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1.8亿千瓦,市场空间广阔[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