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涉及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转债(可转换债券)市场、信用债市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领域[1] * 公司层面未明确提及具体上市公司名称,但提及金融机构如中央汇金、央行、险资、年金、银行等[1][3][12] 核心观点和论据 宏观环境与政策展望 *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改革深化推进,未来发展的能见度和确定性显著提升[3] * 无风险利率处于下行通道,推动居民储蓄和长期资本向权益市场转移[3] * 中国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增强,反制工具成熟,如对稀土、锂电池等资源出口管制及部分外企反垄断调查等精准反制措施[3] * 货币政策以定向降成本为核心,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结构性宽松,监管引导资金流向实体,抑制金融市场套利,短期内不调整政策利率[8] * 财政政策目标为扩大消费能力,通过金融协同和财富效应托底消费,美国针对半导体等领域的操作强化了财政通过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的逻辑[9] 权益与转债市场 * 看好权益市场整体稳固,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市场波动已被投资者充分消化,在政策托底下未来市场波动将更可控[1][3][4] * 转债市场供需失衡状态难以快速缓解,包括存量品种强赎退出、新券供给不足及10月份浦发转债退市等因素,引发机构资金再配置需求[5] * 9月份险资和年金明显降低了转债仓位,其绝对仓位水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短期急跌或是布局良机[5] * 当前转债价格和估值处于历史高位,绝对价格中位数及评价中位数均处于2018年以来95%以上分位数水平,系统性投资机会有限[5] * 投资建议关注三个方向:溢价率压缩充分且股性较强的个券;受关税影响有限但跌幅较大的出口链个券(如如果链、达链等行业);条款博弈价值凸显且回归正到期收益率的低价个券[6][7] * 行业选择上,对美出口依赖高的行业如电子、家电、机械可能反弹慢,而内需自主可控领域如半导体、军工、消费农业相对受益,金融与贵金属板块因避险属性表现较好[7] 债券市场 * 中美贸易关系是长期战略对抗,债市不会过度定价经济复苏和通胀抬升,中债指数风险收益比回暖,债券资产性价比抬升[2][10] * 四季度债市前弱后强,10月份可能进入平台修复期,利率大幅上行风险相对可控[2][10] * 公募销售新规要求持有期不到6个月的债基缴纳更高赎回费,推升短期交易成本,使机构通过短债基金进行波段操作性价比下降[11] * 新规可能导致一部分固收相关资金流入低费率替代品如债券ETF和同业存单基金[12] * 截至今年中报证券型基金规模约11万亿,其中机构投资人占比83%,持有规模约9万亿,赎回费调整后部分公募债基持有人可能从委外转向直接投债,导致底层券种配置偏好变化[12] 信用债市场 * 从纯债基金重仓分布看,金融类重仓集中度较高,如政金、普通商金、二永(银行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等品种占比较大,若基金费率调整引发持续赎回,这些信用品种受影响较明显[13] * 今年9月初新规发布以来信用内部银行二级资本与永续领跌,与纯重仓品种相符,但在关税博弈避险情绪驱动下迎来修复行情,结构性行情明显,以短端表现更佳[13] * 10月份预计信用利差延续震荡调整行情,新规正式落地前长端潜在压力仍大,但节前一轮调整已使部分信用收益率进入吸引区间,如城投、金融、产业等中短段票息收益显著提升[13] * 策略建议为中短端票息加适度下沉确定性仍高,长端配置机会可等待流动性改善信号后逐步参与,并可抓住当前超跌窗口博弈二永品种超跌机会,把握交易节奏快进快出[13][14] 其他重要内容 * 资本市场制度完善,四季度稳经济政策可期,通过中央汇金类平准基金、央行流动性再贷款、企业回购股份鼓励及优化保险资金入市比例等政策组合拳,有效稳定市场预期[1][3] * 操作上建议相对均衡布局,因10月底中美关税谈判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持续存在,在急跌时加仓,利用波段操作积累仓位,同时等待月底国内外政策进一步明朗[7]
贸易摩擦冲击下,10月债市的变与不变
2025-10-13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