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可控核聚变能源行业[1] * 涉及的公司和机构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核集团)[3]、中国聚变公司[3]、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3]、成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7]、MIT(Spark项目)[16][18]、TAE公司[16]、蓝威等美国公司[6]、瑞典诺瓦特伦和F4E等欧洲机构[6]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国核聚变发展战略与目标 * 中国在国家层面明确聚变能战略地位 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2027年进行燃烧实验 2030年具备工程实验堆设计研发能力 2035年建成首个工程实验堆 2045年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1][4] * 中国通过设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 旨在掌握行业主动权 制定技术标准 推广质量体系 形成技术壁垒[1][8][9] * 成都成立"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和"聚变科创城" 定位为中国聚变能源产业创新基地 聚焦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和产业链集聚[1][12][13] 全球核聚变发展现状与趋势 * 全球核聚变装置分布不均 亚洲(以中国为主)有64个实验装置和7个在建电厂 北美(主要是美国)有44个实验装置和11个在建电厂 欧洲有31个实验装置和8个在建电厂[5] * 全球装置中 运行或规划中的装置占比59% 建设中占10% 规划中占30% 托克马克型装置占比接近一半[4] * 私营资本投入大幅增长 2024年支出较2023年的2.5亿美元增长73% 达到4.34亿美元 预计2025年继续增长20%-30%[2][14] * 行业正从实验装置走向工程化 标志着工程化元年 驱动因素从事件催化转向订单催化[2][15] 国际合作模式转变 * 国际合作模式从ITER等项目驱动转向生态共建和价值共享 鼓励多元技术路线并行[1][10] * 新合作范式强调和平利用和民用安全 避免地缘政治干扰 鼓励全球广泛参与 包括巴基斯坦 泰国及拉美地区[10] * 中国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签订可控核聚变领域谅解备忘录 并有多个中法 中英 中意等双边合作项目[3][7]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进展 * 美国方面 FRC 蓝威等公司计划在2030年左右具备供电条件 TAE公司计划在2028年提供供电[6][16] * MIT主导的Spark项目采用高温超导技术 目标产生超过10特斯拉甚至20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有望成为紧凑型托克马克装置[16][18] * 中国技术路线包括合肥的超导托克马克和成都的常温托克马克 合肥的BEST和成都未来的4号装置均为紧凑型超导托克马克[17] * 混合堆概念(在托克马克上增加裂变材料包层)集成聚变和裂变优势 但面临废料处理等工程难题 中国在2030年实现混合堆商业并网发电的目标较为乐观[17][19][20] 其他重要内容 商业化挑战 * 核聚变商业化面临高温超导材料稳定性 废料处理及辐射屏蔽 发电成本经济性 能量约束时间 设备耐久性等关键技术挑战[21] * 实现全面商业化仍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21] 具体技术成果与产业措施 * 国内实现长达1,000多秒的长脉冲运行记录[3] * 成都推动成果转化从单一非标定制型向通用型解决共性问题转变 并延伸发展等离子体技术应用 光学 电力设备等配套产业[12][13] * 《国际原子能机构2025年世界巨变展望》报告提供了详细的供应链目录 细分了原料循环 专业材料 加热测量 真空设备和电子行业等领域[14]
可控核聚变专家会解读“202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大会
2025-10-16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