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oderna (NasdaqGS:MRNA)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ModernaModerna(US:MRNA)2025-10-18 01:00

公司:Moderna * 核心业务:专注于mRNA技术平台,开发包括个性化疗法、现成疗法、T细胞衔接器、细胞疗法增强和体内细胞疗法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管线 [1][2][3] * 研发管线进展:肿瘤研发管线在过去几年规模扩大约一倍,多项新项目进入临床并扩展至多种适应症 [2][3] * 个性化新抗原疗法(INT): * 机制:高度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患者肿瘤和正常组织的DNA及RNA,利用算法预测免疫原性新抗原,并编码成单一串联体,通过LNP递送,整个流程在6周内完成 [4][5] * 临床数据:针对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的随机II期试验(P201)三年随访数据显示,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相比,INT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将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49%,将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降低62%,并显示出总生存期改善趋势 [6] * 安全性:未增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耐受性良好,常见副作用为手臂疼痛、发烧和疲劳,通常几天内自行缓解 [6][7] * 后续试验:基于II期数据启动了III期试验INTRAPATH-001,已完成患者招募,正在随访中,预计明年进行评估,该试验允许更早期(II期)患者入组 [7] INT的五年随访数据预计今年底或2026年初成熟 [6] 公司正在探索INT在转移性环境中的潜力 [57] * 癌症抗原疗法(CATs): * mRNA-4359: * 机制:靶向PD-L1和IDO的现成疗法,通过将这两个靶点作为“旗帜”引导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机制不同于此前失败的IDO小分子抑制剂 [21][23][24][47][48] * 临床数据(最新公布):在CPI耐药的黑色素瘤患者中,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初步疗效数据显示总体客观缓解率为24%,疾病控制率超过50% [26][31][32] 在PD-L1阳性(TPS >1%)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到67% [33][34] 中位随访时间约为20周 [26][78] * 安全性:与4359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为疲劳、注射部位疼痛、发烧、红斑、寒战、流感样症状,可控且与平台其他产品一致 [21][28][29]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3.8%,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预期一致,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或协同毒性增加 [30][31][76][77] * 作用机制验证:观察到新的T细胞克隆出现,支持其通过引导免疫系统识别新抗原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5][36][37][71][72][73][75] * 后续开发:基于数据,研究方案已扩展,包括新增治疗组,并限制特定组别仅招募PD-L1表达阳性患者,同时探索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38] * mRNA-4106:针对多种肿瘤类型中广泛靶点的现成癌症抗原疗法,正处于I期试验剂量递增阶段,安全性特征与其他项目相似 [39] * T细胞衔接器项目(mRNA-2808):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多靶点项目(靶点包括GPRC5D, FCRH5, BCMA),研究站点已启动,尚未招募首位患者 [40] * 细胞疗法增强项目(mRNA-4203):与Immatics合作,通过mRNA疫苗方法暴露抗原,旨在增强其IMA-203细胞疗法的效力和持久性,研究已开放,希望未来一两年内公布数据 [41] * 体内细胞疗法项目:旨在通过体内递送实现类似细胞疗法的效果,同时避免复杂的制造过程和清髓性治疗的毒性 [42] 行业:肿瘤免疫治疗(特别是黑色素瘤) * 黑色素瘤治疗格局:晚期黑色素瘤治疗领域在过去15年取得显著进展,包括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伊匹木单抗、首个抗PD-1抗体、BRAF靶向疗法、组合检查点抑制剂和溶瘤病毒等 [9][10] * 当前标准治疗方案:患者通常有三种选择:抗PD-1单药治疗、抗PD-1联合抗LAG-3(如Opdualag)、或抗PD-1联合抗CTLA-4(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 [10] 联合疗法通常比单药疗法更有效 [11] *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尽管有进展,大多数患者对初始治疗无应答或最终复发,在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下,略超过50%的患者实现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意味着多数患者仍死于黑色素瘤 [12] 对于PD-1耐药的患者,后续治疗选择有限,应答率较低(约11%-30%) [12][13][14][83][84] * PD-1耐药后的治疗选择: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如lifileucel):于2024年2月获批,用于接受过 checkpoint 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答率约30%-35%,可产生持久应答,但过程复杂,需要淋巴细胞清除化疗和IL-2,约三周住院时间,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15][16][17] * 其他新兴疗法:如OBX-115(避免使用IL-2,可能具有更好的毒性特征)和针对PRAME的T细胞受体疗法等正在研究中 [17][18] * 竞争格局:提及IO Biotech的肽方法疗法,但其研究人群(前线患者)和评估终点与mRNA-4359(CPI耐药患者,应答率终点)不同,直接比较需谨慎 [85][86] mRNA方法与肽方法存在差异,mRNA方法能自然加工细胞内产生的蛋白并呈递至细胞表面,可能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包括CD4和CD8反应)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