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为对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宏观经济、国有企业、民营经济、金融、财税、民生保障等多个行业领域[1][2][3] 核心观点与论据 国有企业改革 * 国企改革将细化商业一类、二类和公益类基础上的划分,可能按照科技创新型、安全保障型、民生服务型等进行细节划分[2] *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发展多元化中长期激励工具,并强化问责机制[1][2] * 通过创新驱动强化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包括保障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并设专门的转化部门加速成果落地,通过股权激励吸引顶尖人才,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1][2][3] 民营经济发展 * 将优化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加快制度型开放[1][2] * 完善创新支持体系,破解融资难题,通过发展科创金融专门体系推广“股权加债权加保险”的全方位科创金融服务模式[2][3] * 深度拓展市场准入原则,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高水平拓展国际化发展[1][2]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加强监管制度供给,强化市场监管公平协同,包括统一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监管系统数据标准统一与互联互通[1][2][3] * 制定铁路专项发展规划,加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基站共建共享[1][3] 宏观政策与金融财税改革 * 宏观政策协同将推动差异化监管,对充分竞争领域的企业授予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对重大战略或高风险领域保持必要管控,解决“十四五”穿透式监管难题,实现长周期稳定性投入[1][2][3] * 金融体制改革将健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推进数字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2][3] * 财税体制改革方向包括深化增值税改革,在现行三档税率基础上向两档税率进一步简并;将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从生产环节改为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扩大综合所得范围,将更多资本性所得纳入综合计税范围;开源节流,严控刚性支出,平衡央地财力与支出责任[2][3] 民生保障政策 * 民生政策将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作用,发展社区普惠养老,建设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或短期托养服务,系统培育银发经济[2][8] * 降低家庭养育成本,推行育儿补贴政策,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已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儿童保育教育费,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免费学前教育范围,并设定更高的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目标,解决入托难、入托贵问题[2][8] *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三方面优化,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推进个税改革、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救助、稳定资本市场鼓励分红、稳妥发展REITs项目、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土地资产等[9][10] 其他重要内容 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居民消费潜力释放面临压力,居民负财富效应和收入预期不稳,2022年起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导致家庭资产下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压力,青年群体就业保障需加强[7]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短板,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差距较大,新业态劳动者社保参保存在制度性障碍,农民工因户籍限制难以享受低保标准,农村师资医疗薄弱,城市就业心理健康服务不足[7] * 交付层面存在事项清单整合缺失、救助流程繁琐等问题,导致高储蓄与低消费并存,总储蓄率长期维持在44%左右,而消费占GDP比重约55%,低于发达经济体[7] * “十四五”规划中,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进度相对落后,截至2023年底该数字约为3.38个,预计到2025年底可能达到4.4个,但仍低于设定的4.5个目标,反映出托育服务供需失衡和市场培育不足的问题[5][6] 资本市场新机遇 * “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将围绕老龄化和少子化需求迎来新机遇,重点领域包括大健康、大保育经济及银发经济[11] * 具体机会包括可规模化连锁运营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智慧养老相关软硬件如远程监护设备及AI健康管理平台;跨界项目如康养金融及旅居养老;老年社区建设、适老化改造、出行辅具装置以及涵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的银发经济领域[11]
“十五五”规划前瞻:改革篇+民生篇
2025-10-19 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