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中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的宏观经济、财政与货币政策、贸易以及特定行业(如高科技、工业制造、机电产品、AI投资、房地产、基建、芯片、药品)[1][2][21] * 高科技和工业制造行业在中国出口中表现突出[1][21] * 美国经济已进入AI投资导向的新平衡阶段,核心M7公司及其他上市公司的AI投资处于稳健增长状态[20][27] 核心观点与论据:全球宏观经济 * 2025年全球主流经济体普遍呈现财政货币双宽松局面,但各国节奏不一[1][2] * 财政、货币和通胀形成新的“不可能三角”:通胀制约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因政治诉求保持宽松[2][6] * 关税对通胀的滞后效应在2025年不明显,但预计2026年将更突出,美国核心PCE指标已开始上行[1][6] * 多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上升但未主动紧缩财政,市场质疑其财政可持续性,表征为美日法英等国长短期国债利差达历史高位[1][4] * 美国难以收紧财政政策,预计2025年三季度起财政赤字将重新扩张,实际GDP增速预计维持在1.8%左右[1][8] * 美国经济驱动因素转变:实际GDP增长主要由私人投资和服务业拉动,与科技和AI投资高度相关,对GDP增长贡献接近60%,不再依赖传统消费[20] * 欧元区整体实施严厉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低,德国坚持财政扩张以确保经济修复,预计2026年实际GDP增速回到1%以上[11] * 法国债务占GDP比重达116%,引发市场担忧[9] * 英国融资成本在对比国家中最高,反映出市场信用状况最差[12] * 日本新首相上台后将维持财政宽松,但因通胀压力货币宽松难以实现,需要通过连续加息应对通胀,预计到2026年底加息三次至约1.25%[1][13][16] 核心观点与论据:中国宏观经济 * 2025年中国出口增长超出市场悲观预期,增速接近6%(约5.8%),预计2026年仍是中国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增速进一步提升至6.1%[1][2][22] *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3%,高科技产品出口上升[2][23] * 预计2026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4.65%左右,CPI回升至1%以上,PPI略低于0[21] * 对202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悲观态度,库存仍大,一线城市政策效果有限,基建投资增速维持在4%至5%的低位区间[22][30] * 中国产业竞争力强大,美国经济回落未对中国造成显著冲击,多边贸易伙伴关系弥补了对美贸易量下滑[28] * 内需存在不确定性,主因房地产周期未结束、工资增长预期未提升,若财政政策扩展可能带来好转但整体经济回升速度难超预期[32][33] 核心观点与论据:货币政策与通胀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整体执行降息或货币宽松政策,欧元区和英国降息幅度较大,美国于9月重启降息,日本延后正常化进程[5] * 市场预期未来12个月美联储降息约五次,但中性情形下预计2025年四季度降息1-2次,2026年降息1-2次,2026年底联邦基金利率预测约为3.375%[14] * 欧元区近期已停止降息,预计到2026年仅有一次左右降息机会,货币政策趋于停滞[15] * 美国实际关税收入占进口金额比例约11%,理论税率近20%,未来实际税率有上行空间,若平均关税达20%且消费者承担66%,核心PCE预计升至2.8%至3.1%[2][17][18] * 全球通胀超预期韧性可能引发政治动荡,2025年黄金价格接近4,400美元,涨幅达66%,反映市场对信用货币不信任[25] 其他重要内容:风险与市场表现 * 美国经济转向AI投资拉动的风险:若AI投资叙事被证伪,可能引发类似科网泡沫破裂的崩塌,但目前行业渗透率仍处初级阶段风险较低[27] * 财政退坡可能影响内需,但政策基调偏向稳预期,财政明显退坡概率较低[29] * 欧洲股市表现强势(如德国股市跑赢美国),与非美经济体强韧性、财政扩张及降息力度领先有关,资金流入欧洲趋势预计延续至2026年[35][36] * 日本经济预计保持0.5%至0.7%的稳定增长,居民实际通胀压力大,但财政宽松及加薪举措使市场信心改善,资本市场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34] * 2026年国内内需改善可能来自通胀好转、财政扩容(如扩大国补至旅游等服务消费)及全球需求良好等超预期因素[31]
2025Q4~2026年主流经济体及中国宏观经济前瞻
2025-10-21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