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风电行业,包括风电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海上风电、设备出口等细分领域 [1] * 提及的公司包括整机企业(如明阳智能、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三一重工)、零部件企业(如中材科技、时代新材、大金重工、天能重工)以及已退出的企业(联合动力、许继泰动)[2][5][13][14][24][32]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阶段与竞争格局 * 风电整机行业进入成熟期,企业策略趋于稳健,不再大规模展示大部件 [1][2] * 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联合动力、许继泰动等企业退出后,短期内市场不会出现大规模淘汰 [1][5] 风机价格与成本 * 风机价格稳步增长,国家电投中标结果显示,6-8兆瓦产品同比涨幅200-300元/千瓦 [1][5] * 受原材料上涨和大型化影响,大幅降价可能性小 [1][5] * 6.25兆瓦混塔风机价格约2,100-2,200元/千瓦,钢塔约1,900-2,000元/千瓦,裸机价约1,600元/千瓦 [11] * 10兆瓦风机裸机价约1,200元/千瓦 [11] * 12-16兆瓦海上风机价格约2,800元/千瓦 [12] 装机量预测 * 预计2025年吊装交付规模120-130GW,海上约10GW [1][9] * 预计2026年整体交付水平可能调整至100-110GW,海上约12-15GW [1][9] * 明年陆地装机会下降,主要受三北大基地项目遗留及部分地区(如山东、东北、河北)竞配规模较高影响 [10] 设备出口前景 * 预计2026年中国风电设备出口将迎来显著增长,设备交付量将大幅增加 [1][6] * 中国陆上风电设备出口售价约为国内两倍,每千瓦净利润可达1,000元 [12] * 海上风电定价策略相对保守,项目周期长(3-5年),风险较高 [12] 海外市场策略与挑战 * 中国企业采取本地化制造应对贸易壁垒,虽人工成本增加,但毛利率仍可保持20%-30% [13] * 大型零部件(如叶片)未来将更倾向于本地化制造以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 [14] * 技术要求高且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链的零部件(如齿轮箱、轴承)不太可能进行本地化生产 [14] 海上风电发展 * 浙江、山东海上风电发展领先,广东、辽宁、河北等地将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15] * 预计沿海省份10%电力需求将来自海上风电 [16] * 国家能源局提出到2027年底前实现大风机和漂浮式风机商业化应用,2028年达到大规模开发水平 [18] * 军事和航道问题是主要限制因素,但示范项目(如阳江)正逐步解决 [19] * 增值税退税对企业现金流影响大,相当于变相提升电价,有助于企业优化技术、扩大规模 [20][21] 技术创新与零部件 * 关键部件(叶片、齿轮箱、轴承)质量问题逐步解决,推动12-15兆瓦及以上海上风机应用 [7][8] * 技术创新集中在滑动轴承、新材料应用(如碳纤维)及国产化轴承等方面 [23] * 高塔架技术(如钢管混凝土格构塔)备受关注 [23] 其他重要内容 * 行业呈现"源网荷储、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的绿色能源产业战略趋势 [3] * 国内大兆瓦风机及零部件(塔筒、管桩)产能充足,不会出现短缺 [25] * 国内导管架价格约1.1万-1.5万元/吨,单桩约1.2万-1.3万元/吨 [26] * 零碳工厂可满足ESG要求、获得预证补贴并降低运营成本,商业模式可带来可观收益 [30] * 漂浮式风电的竞争力取决于系泊系统,预计2028年可进入小规模商业化应用 [31] * 明阳智能在漂浮式风电领域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度最高;金风科技相对保守 [32]
风能展解读及十五五风电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