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线看好量子计算,稀缺铲子股为何值得重视?
国盾量子国盾量子(SH:688027)2025-10-27 08:31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量子计算产业,包括上游设备(如制冷剂、测控系统、线缆)、中游云平台、下游应用(金融、医药、化工、材料)[1][2][3] * 公司: * 整机公司: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1][4][18] * 设备公司:核心仪器(及其子公司)、量息公司、普源精电(纳福电子)、中微达信、富士达[1][17][24][26][27] * 云平台公司:华为云、阿里云、谷歌云、亚马逊云[16] * 海外公司:英伟达、IBM、Google、BlueFors、IONQ[1][6][9][24][28] 核心观点与论据 产业发展与商业化前景 * 量子计算产业处于从科研向商业化转型的重要节点,2025年是关键年份,预计在十五期间(约2028年)实现商业化落地[1][3][7] * 产业核心驱动力包括技术突破(如谷歌芯片技术)、政策支持(中美政府纳入战略)和公司层面业绩增长(如国盾量子三季报增长163%)[2] * 量子计算机在处理模拟问题(如金融模型、药物研发)上对传统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约2^50)具有显著优势,可实现降维打击[7][10] 市场表现与投资价值 * 国内量子计算公司报表表现优异,合同负债和收入大幅增长,例如国盾量子上半年收入翻倍,核心仪器的合同负债从2023年的1000万增长至2025年的4000万[1][20] * 推荐关注龙头公司,如整机公司国盾量子和设备公司核心仪器,这些核心公司将率先放量并带动整个板块发展[1][4][27] * 板块市值预计将快速扩容,国盾、本源、国仪三家公司预计将撑起约1500亿人民币市值,到2026年二三季度,整个产业链市值有望达到2000亿以上[9]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十五规划首次将量子科技纳入经济增长点,确保了未来资金支持的充裕性[1][3][8] * 全球市场投入巨大,美国计划在2025至2029年间通过法案和能源局投入总计50亿美元,中国过去几年的投资规模通常是美国的两倍,未来年均两三百亿人民币CAPEX投入是大概率事件[19] * 各地方政府通过专业贷、财政拨款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坚实保障[6][8] 技术路线与关键环节 * 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关键参数是比特(qubit)数量,全球交付的真实机器通常拥有几百个物理比特,未来几年有望实现千比特甚至万比特级别的提升[11][14] * 中国75%的资金投入在超导路线上,该路线速度快且具备集成扩展优势,但环境要求苛刻[9][13] * 上游设备端中,制冷剂(需要达到10毫开尔文的极低温度)和测控系统是核心环节,价值占比分别约为30%和20-30%[17][23][25] 催化因素与市场环境 * 市场催化因素包括政策支持、中美共振炒作以及市场领军企业态度转变,例如英伟达在2025年对三家量子计算公司投入2亿美元并全面接入其产品线[1][6] * 美股相关公司(如受特朗普计划入股影响)的行情、新公司IPO以及市值扩容将进一步催化板块发展[6][9] * 美国制裁倒逼国产自主可控,促使国内相关公司(如量息公司因代理的BlueFors被禁而订单大增)获得发展机遇[1][24] 其他重要内容 公司具体表现与前景 * 国内主流量子计算公司国盾、本源、国仪均来自合肥并由中科大相关院士创办,2024年国仪收入约4亿元,本源收入约9000万元,国盾收入5700万元,2025年预计国盾收入将超过1亿元[18] * 预计到2028年,中国头部企业可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0%(约200亿美金),相比目前约1亿的收入,弹性极大[21] * 量息公司在制冷剂市场中市占率超过30%,其产品稳定性优异,并且通过收购增强了实力,收入结构中线缆比例不断增加[24] 产业链细节与估值 * 线缆是连接量子比特的关键组件,必须与制冷剂匹配销售,随着比特数量增加,其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价格可能达到一两万元一根[26] * 当前板块估值虽高,但考虑到国家重点支持及技术突破,长期发展空间巨大,例如美股IONQ预计2030年实现10亿美元收入,目前市值220亿美元,高盛报告给予其2030年20倍PS的估值[28] * 量子计算机的制冷剂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氦三材料将温度降至10毫开尔文(约零下280.1摄氏度)以维持超导现象,任何微小温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