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智能驾驶行业及产业链,包括主机厂、传感器供应商、芯片供应商等[1] * 公司:比亚迪、理想、问界(AITO)、吉利、长城、奇瑞、蔚来、小鹏、华为、地平线、英伟达、高通、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豪威科技等[1][3][4][12][23][24][25] 核心观点与论据 车企表现与出货量预期 * 比亚迪因“天生之眼”车型销量不佳,全年出货预期从300万辆大幅下调至140万辆[1][4] * 理想L6、L7及问界M7、M9等车型出货量超预期增长[1][4] * 吉利、长城和奇瑞等车企,智能驾驶对整体出货量影响较小,总体保持平稳[1][4] 智能驾驶功能下探与成本控制 * 城市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预计将下探至15万元级别车型[1][5] * 高速NV(导航巡航)功能可能下探至10万元级别车型[1][5] * 中高配车型标配高速LV(车道保持)功能成为趋势[1][5] * 降本路径包括采用国产芯片(如地平线G6)或车企自研芯片,以及通过功能取舍实现基础版城市OA[1][5] 不同车企的研发模式与效率 * 传统OEM采用合作加渐进式自研模式,自研周期超过18个月,体验差距明显[1][6] * 新势力采用全栈自研加端到端模式,项目到量产交付时间为9-12个月,体验更流畅智能[1][6] * 预计2025、2026年智能驾驶渗透上,新势力可能贡献更多边际增量[6] 硬件配置趋势与成本分析 * L2级别侧重纯视觉方案,L3级别通常加装激光雷达以满足法规和安全性要求[1][7][22] * 中低端车型(10-15万)采用纯视觉方案,使用低成本芯片,总成本约4000元[8] * 中高端车型(15-25万)通常配备1颗激光雷达和11颗摄像头[9] * 高端车型(25万以上)可能使用3颗激光雷达和12颗摄像头,例如华为ADS 4.0 Ultra方案[9] * 单Orin X加1颗激光雷达和11个摄像头的成本约9000元,双Orin X方案约13000元,地平线G6P方案成本约7000-8000元[15] 硬件降价空间与国产化替代 * 英伟达Orin X芯片从最初五六百美元降至300-350美元,进一步降价空间有限[3][10] * 国产替代品如地平线G6H或G6P芯片有更大降价潜力[3][10] * 激光雷达价格从2023年的3000多元已降至1500元左右,进一步降价难度较大[3][10] * 摄像头价格已相对便宜,一般100到300人民币不等[10] * 国产L2级别芯片占比超60%,其中70%由地平线提供[12] * L3级别芯片市场占比不到25%,主要由华为主导[12] * 预计2026年国产L2级别芯片占比将超80%,L3级别有望突破35%[12] * 华为腾锐系列自研芯片占据约40%的L2++市场份额[13] 技术发展与未来趋势 * 激光雷达向全固态发展,可降低20%至25%的成本[11] * 国产7纳米或5纳米芯片大规模量产后,成本可能是英伟达同系列芯片的一半[11] * 前视摄像头从8MP升级到12MP具有必要性,可提高识别距离约20%,提升夜间安全性[19][20] * 20-30万价格区间的汽车出货量在国内市场占比约20%,是先进智能驾驶技术的主要搭载区间[14][15] * 城市A级以上车型在整个市场中的渗透率约为6%,即每年约170-180万辆车具备此能力[15] 供应链与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车规级芯片产能紧张,主因比亚迪等厂商大量订单占据豪威和索尼大部分产能[16] * 2025年下半年通过扩充生产线,供需基本平衡,预计2026年平衡态势将延续[3][17] * 国内激光雷达市场主要玩家为华为(自用,占20%)、禾赛科技(点云质量高)、速腾聚创(性价比高,短交付周期)、图达通(高端技术),速腾和禾赛占据约70%市场份额[23] * 车载芯片市场由英伟达主导,占国内80%份额,随着国产化进展,预计其份额将降至60%左右,高通约占15%,华为约占12.5%[24] * 豪威科技在全球车载摄像头传感器领域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5] 其他重要内容 * 消费级产能转移可缓解部分车规级芯片需求压力,但需进行产品验证和扩建新生产线[3][18] * 法规驱动是激光雷达普及和配置增加的重要因素,未来可能要求增加至2-3颗[7][21][22] * 预计2026年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将非常旺盛,因多家车企将推出大量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17]
智能驾驶专家交流——智能驾驶发展展望及产业链剖析
2025-10-27 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