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分析聚焦于中国经济整体及多个关键行业 包括房地产、钢铁、水泥、煤炭、太阳能电池、电池、化学品、电动汽车、制药、黑色金属、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2][8][10] * 公司层面未具体提及单一上市公司 但广泛涉及国有企业、私人企业以及电动汽车行业(提及特斯拉上海工厂)[5][12][14]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与系统性 *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比以往更广泛、更系统 受影响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约26%[8] * 问题不仅限于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煤炭) 已蔓延至本应成为新增长引擎的"新经济"部门(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电池)[8] * 与2015-16年供给侧改革时期相比 当前产能过剩表现为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内卷") 影响范围更广 特别是中下游消费品行业 对私人企业利润造成压力[12] 经济再平衡面临的双重挑战 * 中国经济再平衡面临双重挑战: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尚未完成 而"新经济"领域已出现产能过剩[8][11][25] * 自2021年底监管收紧以来 房地产对GDP增长的贡献急剧下降 产生3%-3.5%的拖累 而新经济的贡献因基数较小(约占GDP的10%-15%)仅带来约1%的提振 两者净贡献为2%-2.5%的拖累[25][27] * "新经济"增长未达预期 部分原因是西方国家在关键技术上加强限制并对相关出口(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45%关税 美国征收100%关税)设置贸易壁垒[29] 反内卷政策的潜在风险与局限性 * 反内卷政策过度关注抑制价格调整 可能像房地产市场一样 延长数量调整过程 导致库存调整和行业整合时间更长[11][37][38] * 当前政策主要依靠运动式的道德劝说和指导(如《公平竞争审查规则》、控制汽车产量、将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至60天)而非根本性改革[32][34] * 缺乏有效的破产和清算机制 在劳动力需求疲软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可能优先保就业而非去产能 导致"僵尸企业"增加 并因私人企业参与度提高而增加不良贷款风险[35] 产能过剩的深层制度根源 * 产能过剩反复出现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和政党内部根深蒂固的激励机制:地方官员为在党内晋升而超额完成国家目标 省级和市级增长目标通常高于国家目标(见图1)[3][5][6] * 中国的税收制度(特别是增值税在生产地而非销售地征收)激励地方政府扩大生产以增加税基 类似于对土地销售的依赖导致房地产过度开发[7] * 资源分配由分散的地方政府机构、国有及私人企业网络执行 并受到软预算约束的支持[4] 潜在解决方案与改革方向 * 改变深层激励机制困难 但增值税改革可能有效:将增值税征收点从生产地转向销售地 将激励地方政府支持消费需求而非过度生产[11][40] * 中国共产党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呼吁消除统一全国市场的壁垒 并建议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更好地共享资源 这预示着增值税改革的可能性[41] * 中央政府可能提高其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 以集中资源配置 但存在地方政府寻求替代收入来源(如土地销售)从而加剧住房市场产能过剩的风险[3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具体行业数据与案例(电动汽车) * 电动汽车行业投资和生产快速增长(图4显示2025年1-9月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变化) 但产能利用率下降(图5显示2025年1-3季度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整体水平)[14][15][17] * 需求滞后导致国内外销售价格竞争加剧 利润率下降(图6显示2025年国内和出口汽车单价同比变化)[18][19] * 为缓解利润压力 汽车公司将供应商付款延迟至长达182天 这种做法已蔓延至其他行业 经济范围内供应商平均付款延迟升至70天(图7)[18][19] 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教训 * 住房市场调整显示 若抑制价格调整 则通过数量进行调整:新房价格仅下降11% 但新房开工(建筑面积)收缩77% 新房销售下降60% 房地产投资自2021年以来累计下降47%[37] * 未售出和未完工库存依然庞大 在建新房相当于超过六年的新房销售量 已完工未售出单位相当于六个月的新房销售量[37] 需求侧支持措施的局限性 * 自2024年以来 中国一直支持消费 但相关计划的规模太小(占GDP的0.4%) 无法对通货紧缩产生显著影响[36]
中国 “反内卷” 风险向房地产领域蔓延-China‘s anti-involution risks heading the housing way
2025-11-03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