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概述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小核酸药物行业 涵盖技术研发、商业化进展及产业链分析[1] * 提及的海外公司包括Annamer、IONIS、Animoca、Ironside、Sora、诺华、赛诺菲、Alnylam、Arrowhead、Aire Health等[1][2][11][15][16] * 提及的国内公司包括圣因生物、信达生物、麦微生物、博望制药、瑞博生物、经营药业、圣诺医药、前沿生物、腾讯博药、悦康药业、君实生物、凯莱英、药明康德等[1][3][13][17] 小核酸药物优势与特点 * 小核酸药物从蛋白质产生的上游解决问题 兼具治标治本功能[4] * 小核酸药物可针对人类基因中70%的部分成药 显著高于小分子和抗体药物的0.05% 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1][4] * 小核酸药物具有治疗效率更高、特异性更强、毒性更小的优势[4] * 小核酸药物半衰期长 可实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用药一次 提高患者依从性[4] * 小核酸药物能够解决创新靶点同质化问题 为新药研发提供突破口[4] 技术路线与递送系统 * 小核酸技术主流路线包括反义寡聚脱氧寡糖(ASO)和短干扰RNA(siRNA)[5] * 自2018年以来 siRNA类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2] * 小核酸递送技术目标包括保护小核酸、实现精准靶向递送和促进细胞摄取[7] * 常用递送方法包括脂质纳米颗粒(LNP)和GalNAc LNP核心专利将在2029年到期 GalNAc专利面临2028年到期[2][7] * 国内药企开始利用GalNAc开发新药 并探索抗体寡聚物偶联物(AOC)等新型递送技术[7] 专利状况 * 许多小核酸修饰技术专利已过期或即将到期 主要涉及骨钙修饰和核糖修饰[6] * 碱基修饰的一些专利仍在有效期内[6] * 早期修饰技术专利主体集中在Anemone、IONOS和Scripta等海外龙头企业 新修饰技术申请主体日趋多元化[6] 市场趋势与商业化进展 * 小核酸药物市场快速发展 2018年后有19款产品上市 占比83% 2020年后有13款产品上市 占比57%[8] * 布局企业从Ionis、Arrowhead和Alnylam三家扩展至更多公司 包括跨国公司和国内创新药企[8] * 小核酸药物正从罕见病领域向慢性病领域拓展 扩大市场空间[1][8] * 初期选择罕见病作为切入点主要因定价更高和竞争格局较好[9] * 海外龙头企业商业化兑现加速 Annamer公司连续两年上调收入指引 中报时将全年收入指引由26%-39%上调至59%-68%[2][14] * IONIS公司预计2025年至2028年将有近10款产品上市 覆盖罕见病和慢性病如LGA肾病[1][15] 大型药企布局策略 * 诺华通过BD和并购积极布局 近三年推进7项临床项目 拥有19项后续临床资产 例如以120亿美元溢价40%收购Avadex公司[2][11] * 赛诺菲通过并购子公司进入市场 策略从罕见病向慢病领域拓展 2025年以33.95亿美元获得一款小核酸药物 并在肝外治疗和递送技术上进行密集布局[11][12] 国内行业发展 * 国内小核酸药物研发热情高涨 多家企业在BD交易上取得突破 如麦微生物和博望制药[1][3] * 信达与圣因生物合作的小核酸药物发布了亮眼的心血管疾病数据[1][3] * 多家非上市公司如博望制药、瑞博生物和经营药业已递交IPO申请 预计2026年可能进入二级市场[1][3] * 国内小核酸产业链分为上游(核酸单体和试剂)、中游(药品研发和生产)和下游(CRO服务)[13] * 能够做小核酸CRO服务的公司包括凯莱英、药明康德等[13] * 国内值得关注的小核酸药企包括圣诺医药(管线专利完善)、前沿生物(预计2025年底进入临床)、腾讯博药(聚焦乙肝治愈)、悦康药业(完成国内首个ASO 2A期临床)等[17] 公司具体进展与计划 * Annamira制药公司在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领域布局 商业化势头强劲[14] * IONIS公司在罕见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脏病学等领域有布局 2025年至2028年预计有十多款产品上市 覆盖乙肝、心血管疾病、LG肾病等[15] * Aire Health公司提出未来五年三支柱战略:加速药物兑现、成熟技术平台、实现2030年前所有组织递送目标[16]
前瞻布局小核酸黄金赛道,把握“技术突破+商业兑现”双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