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主要涉及半导体行业 特别是存储和AI算力产业链 以及中芯国际和工业富联等上市公司[1] 核心观点与论据:AI算力需求与影响 * AI算力需求激增 推动英伟达 台积电 工业富联等产业链公司受益[1][2] * 若AI需求在2025年和2026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 将显著推动算力产业链发展[2] * 预计到2026年 总体机柜交付数量可能超过10万 其中英伟达贡献2000万颗GPU 加上AMD和Google等公司的量 总体规模可能达到13万以上 比2025年增长两到三倍[3][17] * AI消耗全球原材料和半导体材料 台积电四季度最大客户已从苹果变为英伟达[4] * 美国电力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长的AI算力需求[4] 核心观点与论据:存储市场动态 * 存储器价格上涨 特别是由AI驱动的存储需求增长 如果DRAM和NAND平均涨价50% 将导致中国手机企业毛利率下降3%至4%[1][2] * 零部件缺货问题影响手机厂商和汽车企业的出货量 尤其是在2025年上半年[1][2] * 存储企业扩产意愿不强 受AI泡沫担忧及过去NAND业务亏损影响[1][5] * 预计2025年上半年NAND价格持续上涨[1][5] * 海外存储企业如美光 海力士等明年营业利润率或达70%[1][8] * HBM3每GB约14美元 LPDDR5每GB约1.5至1.6美元 价差接近10倍 导致厂商倾向于增加HBM生产[10] * 服务器用ESSD价格快速上涨 挤占手机用NAND市场份额 主要NAND厂商扩产意愿不强 供给增速缓慢 问题可能在2026年持续[1][11] * 三星在HBM市场采取降价策略以进入英伟达产业链 美光已宣布2026年HBM全部售罄 并计划将2026年资本开支增加23%[12] 核心观点与论据:重点公司分析 中芯国际 * 公司业务结构将在2026年发生变化 消费类业务受存储器缺货影响 但计算类需求上升或可弥补[1][6] * 公司在先进工艺及国产化方面稳步推进 受益于AI算力相关预期和南方产能释放[1][6] * 中芯国际在国产算力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南下持股比例约为30% 自2025年初以来持续上升[3][19] * 中芯国际上季度收入环比增长7.8% 毛利率提升至95.8% 40%的收入来自手机相关平台 因存储器缺货面临挑战[15] * 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已恢复到2025年一季度水平 随着先进工艺产能释放有望继续扩大[15] * 参考台积电和联电等公司的PB倍数 中芯国际估值约4.7倍至5倍PB[20] 工业富联 * 作为英伟达产业链核心标杆 预计2026年销量达10万机柜以上 显著提升盈利能力[1][7] * 工业富联三季度净利润首次超100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30%以上 预计四季度将继续保持高双位数增长[1][14] * 交换机业务增速快于计算业务 其毛利率也更高[14][16] 其他重要内容:产业链与市场影响 * 设备供应商如Lam Research Tokyo Electron受益于存储市场动态[1][8] * 存储板块周期性较强 使用市净率估值 美光PB为5.1倍 海力士为3.7倍 三星为1.x倍 从市盈率看仍具吸引力 海力士PE仅为7倍[13] * 中国本土设备企业资本开支保持强劲 国内设备企业国产化率约为22%-23%[21] * 日本凯霞公司与Sandisk合并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存储器公司 份额合计约25% 近期业绩低于预期[22] * 各大CSP企业资本支出保持60-70%的高速增长 逐步从股权融资转向债权融资或加杠杆[17] * 预计2026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出现波动 但全年收入和2027年收入可能小幅下滑 产品单价有望提升[18]
中芯国际、工业富联业绩,存储超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