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XPENG(XPEV)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11-17 22:0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汽车总交付量为116,007辆,同比增长149% [6] - 第三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环比增长11.5% [25] - 第三季度汽车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80.5亿元,同比增长105.3%,环比增长6.9% [25] - 第三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为人民币23.3亿元,同比增长78.1%,环比增长67.3% [25]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20.1%,去年同期为15.3%,上季度为17.3% [26] - 第三季度汽车毛利率为13.1%,去年同期为8.6%,上季度为14.3% [26] - 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人民币24.3亿元,同比增长48.7%,环比增长10.1% [26] - 第三季度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人民币24.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15% [27] - 第三季度运营亏损为人民币7.5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8.5亿元,上季度为人民币9.3亿元 [27] - 第三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3.8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8.1亿元,上季度为人民币4.8亿元 [27]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总额为人民币483.3亿元 [28] - 公司目标在第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7] - 预计第四季度总交付量在125,000至132,000辆之间,同比增长36.6%至44.3% [23] - 预计第四季度总收入在人民币215亿元至23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33.5%至42.8% [23]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全新P7车型推出后,迅速成为售价20万至30万人民币区间的纯电轿车销量前三,9月起月交付量超过40,000辆 [6] - 11月6日开启X9超级增程电动车的预售,该车型配备5C倍率高容量磷酸铁锂电池,总续航达1,602公里 [10] - X9超级增程电动车的预订单量是上一代X9预售期间同口径数据的近三倍 [11] - 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三款超级增程产品,并在2026年推出四款“一车双能”新车型 [12] - 计划在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 [18] - 目标在2026年底开始量产先进人形机器人 [20]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9月海外月交付量首次突破5,000辆,同比增长79% [13] - 第三季度在海外新增56家门店,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 [13] - 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欧洲本地化生产设施(与Magna合作)已正式投产,首批G6和G9车型下线 [13] -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研发中心已正式启用 [13] - 计划在2026年向海外市场推出三款新车型,包括受欢迎的中小型SUV [14]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长期目标是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8] - 战略重点是通过“一车双能”产品周期扩大规模并提高新能源市场份额 [10] - 计划开源其物理世界模型、与出行平台合作推出Robotaxi服务、发布人形机器人SDK,以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 [9] - 技术路线强调全栈自研和跨领域融合,例如将车辆和人形机器人视为物理AI的主要应用,共享同质化的物理世界模型、SoC和基础设施 [8] - 将与大众汽车的合作视为技术商业化的典范,大众将成为VLA 2.0模型的首发客户,并且公司的Turing AI SoC已获得大众的正式采购指定 [16] - 技术许可收入将再投资于研发,主要用于Turing SoC和VLA模型的迭代升级,形成创新与商业化的正向循环 [17] - Robotaxi技术路径不依赖高精地图或激光雷达,旨在解决当前行业成本高、运营限制多和泛化能力差等挑战 [18] - 人形机器人采用物理世界模型驱动的技术路线,并得到车辆和动力链研发团队的全方位支持 [2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认为AI模型与真实世界数据的融合正在重塑未来出行和日常生活 [8] - 将超级增程电动车视为加速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变的关键 [10] - 认为物理AI模型(如VLA 2.0)将带来用户体验的代际飞跃,并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其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 [15] - 相信只有具备强大泛化能力的预装量产Robotaxi才能实现广泛采用并创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18] - 从长期看,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将超过汽车,一旦达到拐点,预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22] - 对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成为物理AI领域的领导者充满信心 [23] 其他重要信息 - VLA 2.0模型的参数数量将是前代的10倍,预计将显著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15] - 计划在2025年12月下旬启动与早期用户的共创计划,并在2026年早期将VLA 2.0模型部署到全部Ultra系列车型 [15] - AMAP将成为XPeng Robotaxi的首个生态系统合作伙伴 [19] - 计划在2026年第二季度通过跨领域创新实现人形机器人IRON的全能力集成,目标性能和用户体验远超当前市场产品 [20] - 飞行汽车公司的“陆地航母”目标在2026年底前向终端客户交付,规模预计在数千台范围 [66]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XPeng在物理AI领域的长期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持续增强 [31] - 管理层认为传统车企与物理AI新商业模式源于不同的DNA,传统车企关注自身定位和用户细分,依赖一级供应商整合,而物理AI模式取决于对未来科技的定义,需要全栈技术能力和跨领域整合 [33] - 未来汽车将是机器人新形态,软件在未来汽车开发中的占比将超过50%,物理AI组件占比将越来越大 [34] 问题: 与大众合作相关的收入何时开始确认以及2026年的贡献趋势 [36] - 第三季度已按时交付若干关键开发里程碑,技术合作收入环比显著增长,预计第四季度技术合作收入将与第三季度持平 [37] - Turing SoC已开始向合作伙伴供应用于预生产和验证车辆,相关收入预计在第四季度开始小规模确认 [37] - 随着联合开发车型于明年初开始量产,Turing SoC收入将随这两款车型的销量而增加 [37] - 预计2026年全年技术合作收入与2025年确认的收入规模相当 [38] 问题: 人形机器人IRON的技术路线图、竞争优势以及中长期规划 [42] - 公司机器人产品开发按自身计划推进,产品理念高度拟人化,采用肌肉和仿生皮肤等技术增强亲和力 [43] - 当前市面多数机器人处于第3至第5代,主要由关节和硬件操作驱动,难以商业化,而XPeng通过全栈研发和跨领域整合,将硬件和软件与集成AI深度融合 [44] - 优势在于物理AI资源与AI汽车的协同效应,以及借鉴电动汽车行业的量产知识和全球化布局经验 [45] 问题: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里程碑、2026年底的产能和规模预期以及2030年的应用场景展望 [47] - IRON的量产面临诸多挑战,如通过人类语言训练、安全姿态下的行走/奔跑、灵巧手部动作的VLA集成、人机语言通信等,计划在下个月进入新一代量产模型的1.0阶段,并在未来10个月内有序推进 [49] - 机器人产能爬坡比汽车简单,但商业化挑战大,计划先在导览、零售辅助等商业场景部署,2026年希望在门店、园区进行现场测试,并通过开放SDK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商业化 [52] - 应用场景潜力巨大,商用机器人可通过更换手臂进入工业生产场景,家庭场景应用可能在五年内实现 [53] 问题: 为何选择在2026年推出Robotaxi服务,技术拐点是什么,成本降低速度如何,以及与国内其他公司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相比的优势 [56] - 2026年将是公司研发体系内多个拐点的汇集期,包括将现有车型升级为Robotaxi配置,VLM模型为未来车辆提供新能力,第二代VLA可同时训练智能驾驶车辆和未来量产车辆 [56] - 基于机器人开发的跨领域能力可解决当前Robotaxi的高成本、目的地限制、复杂路况处理能力不足、依赖激光雷达等问题 [57] - 计划在Robotaxi上实现完全共享的L4能力,并同步开发无人L4模型和辅助驾驶L4模型,认为其商业逻辑优于其他Robotaxi公司 [58] 问题: Robotaxi业务的商业化计划,包括车队规模、城市/海外市场推广路线图,以及与AMAP合作的细节和未来合作伙伴计划 [59] - 2026年将推出三款不同价位、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Robotaxi车型 [61] - 在获得监管批准的前提下,优先确保技术、运营和商业模式的顺畅运行,并与AMAP等生态系统伙伴合作,获得交通、支付、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61] - 未来将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与各类服务提供商建立更多合作,公司专注于打造工具箱并开放接口能力 [62] 问题: 未来1-3年Robotaxi、人形机器人及飞行汽车新业务的收入估算或大致构成 [65] - 目前未提供具体数值指引,但预计这三项业务在未来12个月内将实现规模量产和运营 [66] - 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目标在2026年底前交付,规模在数千台;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在2026年将主要进行运营测试和规模爬坡,为大规模量产和应用做准备,明年贡献可能有限,但一旦产品模型和稳定性得到验证,规模将迅速扩大 [66] - 人形机器人到2030年实现年销100万台是长期目标,对技术快速进步和多场景应用潜力充满信心 [67] 问题: 2026年乘用车新车型的细分市场、价格区间信息,以及国内和海外市场的销量目标 [68] - 11月20日将发布首款超级增程产品X9的售价,2026年初计划推出三款已获监管注册的超级电动产品,以及四款配备纯电和增程双动力选项的新车,覆盖不同价格区间 [69] - 七款“一车双能”车型将是2026年的主要增长驱动力,海外市场亦是重要增长引擎,9月和10月海外月交付量已连续突破5,000辆,明年七款新车中至少三款将投放海外市场 [70] 问题: 2026年新増程车型的增长潜力,以及人形机器人因采用新技术(如固态电池)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 affordability(例如价格能否降至20万人民币或更低) [72] - 从X9预售数据发现,纯电和增程用户群体和用车场景存在差异,预计新版X9交付后有望实现数倍的环比增长,大型车增程占比更高,A级小型车纯电占比更高,具体趋势需待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数据验证 [73] - 机器人的定价逻辑与汽车不同,其软件占比从一开始就超过50%,而汽车仅10-20%,通过技术整合(如将多个SoC集成到超级域控制器)有望降低成本和重量,公司致力于减少SKU集成,使机器人价格尽可能亲民,未来零售价有望与汽车价格相似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