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光科技(300123) - 亚光科技调研活动信息
亚光科技亚光科技(SZ:300123)2022-12-03 16:41

公司概况 - 原名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在深交所上市,2017 年收购成都亚光后改名亚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 总资产 76 亿元,拥有四个工业园区,是国内最大的智能舰船及民营军工微波电子元器件上市企业,也是益阳地区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1] - 涉足芯片、卫星互联网、军工、智能驾驶等新基建领域 [1] 智能舰船业务 - 产品有游艇、商务艇和高性能特种艇三大系列 70 个规格 140 千艘,出口舰船过亿元,为多部门和企业提供产品服务,获多项殊荣 [1] - 未来 10 - 20 年舰船智能化是行业发展重要因素,船用电子技术是高科技舰船核心技术 [1] - 借助成都亚光资源升级补充船电技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扩大业务,开发智能驾控舰船平台技术 [2] - 在新材料应用与新智能船型开发上有成绩,7T 艇为全碳纤维智能舰船,大型游览船、新能源智能船有突破,2015 年开始研制无人艇并已交付多艘 [2] 军工电子业务 成都亚光背景 - 前身为国营亚光电工总厂,1965 年建立投产,是原电子工业部最早的半导体器件厂家之一 [3] - 50 多年来致力于微波和微电子技术与产品研发,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有建树,处于国内军用射频微波行业前列 [3] 电子产品与应用领域 - 电子业务集中在射频信号收发“自强工程”国家级技术领域,对应两个产业链环节,技术兼容性好,可满足定制需求 [4] 核心主营产品 - 包括基片与壳体、功率半导体分立器、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射频 MEMS 电路、小型标准化微封装、微波单一功能组件、微波多功能组件、微波集成系统等 [5][6] 下游客户 - 下游客户为军工集团的科研院所及相关工厂,有 200 多家 3 年以上合作客户,产品覆盖各细分领域领先整机院所 [7] 公司核心优势 - 国内复合材料船艇等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2010 年上市以来收入和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在 30%以上 [7] - 位于微波军工电子行业前三,是国内上市公司中体量最大的军用射频芯片及元器件研制企业 [7] - 在部分电路和组件研制水平及生产工艺居国内领先地位,保障军工产品质量一致性、可靠性方面竞争力强 [7][8] 问答交流 船艇业务 - 某型号特种艇订单付款条件好,公司约占该批军品任务一半,若获后续订单且达披露标准将及时披露 [9] - 公司多年来有无人艇研制交付,近期参与研制的无人艇评比成绩好,预计明年船艇业务业绩有很大改善 [9] 功率半导体产品 - 有二极管、三极管等产品,成都亚光是原电子工业部最早的半导体企业之一,是国内军用仅有的两家微波二极管专业生产厂家之一 [9] - 建设有全流程硅基芯片生产线,2010 年与美国达迩集团合资设立公司进入民用功率半导体封测领域,开展微波功率器件相关工作并与高校合作 [9] - 今年上半年半导体业务量价齐升,同比去年升幅 10%以上 [9] 军工电子行业 市场规模 - 军工电子产品应用于雷达、航天通信、导弹和电子对抗等领域,微波组件在探测、电子对抗领域成本占比 60%以上 [9] - 全球军用雷达市场规模 2012 年 69 亿美元,2018 年 140.7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达 195.6 亿美元,CAGR 为 4.20% [9] - 我国军用雷达市场空间每年预计在 300 亿以上,微波组件在军用雷达领域年均市场空间达 200 亿元 [9] - “十四五”期间导弹市场规模或达 1000 亿元左右,未来 5 年复合增速有望达 30%以上 [10] - 截至 2019 年末我国在轨运行卫星约 350 颗,2019 年发射约 80 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 67.5%,未来 5 - 10 年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超 4000 颗 [10] -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收入自 2013 年起复合增长率达 24% [10] - 我国电子对抗市场年均规模近 100 亿元,微波组件在电子对抗领域年均市场规模 50 - 60 亿元 [10] 公司业务 - 雷达配套设备覆盖多种武器装备,未来订单将随市场规模增长而增加 [9] - 与导弹领域部分核心客户深度合作,备产任务和订单成倍增长,预计未来 3 - 5 年配套收入增速较高 [10] - 卫星通信业务有多年历史,部分产品独家供货,随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配套业务预计较快增长 [10] - 产品大量应用于电子对抗领域,今年订单和备产任务成倍增长,预计未来 3 - 5 年配套收入增速较高,将带动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业务增长 [10] 市场与扩产 - 下游军机业务快速放量,导弹导引头和电子对抗配套业务超预期,订单需求成倍增长 [11] - 成都亚光对现有产线扩建持续进行,西区新产线建设按“三同时”原则推进并已启动设备采购,与航天科工二院的联合实验室产线已建成启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