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总结 - 2023年度公司营业收入37,132.49万元,同比增长12.64%[23] - 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71.85万元,同比增长61.16%[23] - 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45.19万元,同比降低72.38%[23] - 2023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520.86万元,同比增长137.42%[23] - 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7961.08万元,占营业收入21.44%,同比减少5.06个百分点[25] - 报告期内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较去年同期增加2449.85万元[25] -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7961.08万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8.87%,研发费用率为21.44%,较2022年同期的26.50%小幅下降[43] 用户数据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完成86个项目(>800个化合物实体分子)的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31]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筛选超过53类靶点类型、数百个靶点[31] 未来展望 - 公司新药研发因针对新靶点/新机制有更高失败风险[7][8] - 公司DEL技术存在被现有及创新药物筛选方法取代的风险[9] - 公司面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及核心技术泄密风险[10] - 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存在管理风险[11] - 公司客户相对集中、新市场开发可能不及预期[13] - 公司面临汇率、应收账款、税收政策优惠、公允价值波动等财务风险[14][15][16][17] - 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对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依赖等行业风险[18][19]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DNA编码化合物库小分子数量突破12000亿[29] - 报告期内筛选成功率达76%,筛选项目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达成21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31] - 成都先导已转让的化合物中86%的分子属于分子先锋[31] - 成都先导发表30余篇DEL领域原创科学论文,2次获美国化学会下设化学文摘社颁发的证书,91个新颖化合物获独有编号[30] - 公司拥有超过50种新颖E3连接酶的蛋白表达与制备[33] - 公司能在一个月内将毫摩尔级别的分子片段优化为纳摩尔级别的苗头化合物[3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已取得106项发明专利授权,280余项境内外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4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完成超50种新颖E3泛素连接酶(大于100个蛋白质构建体)的制备[40] - 基于TRIM21配体开发的BRD4 PROTAC在特定癌症细胞中降解能力达pM级别,约为基于CRBN的PROTAC的8000倍[40] 市场扩张和并购 - 2023年11月四川先东制药正式投产,可提供小核酸药物全链路服务[37] 其他新策略 - 保荐机构已建立并有效执行持续督导制度并制定工作计划[3] - 保荐机构与成都先导签订《保荐协议》并报上交所备案[3] - 持续督导期间成都先导未发生需保荐机构公开发表声明的违法违规情况[3] - 持续督导期间成都先导未发生违法违规或违背承诺等事项[3] - 保荐机构对成都先导内控制度核查,其符合法规要求并有效执行[4] - 保荐机构审阅成都先导信息披露文件,无应向上交所报告情况[4] - 成都先导及其相关人员未受证监会行政处罚等事项[4] - 成都先导及其控股股东等不存在未履行承诺情况[4] - 2023年度成都先导不存在需专项现场核查情形[5] 股权结构 - JIN LI(李进)直接持有公司20.43%的股份[51] - 宁波聚智先导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直接持有公司9.65%的股份,JIN LI(李进)等按比例持有其出资额[5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等人员持有的股份不存在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形[53] 募集资金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使用募集资金2.6038614755亿元,其中2023年使用3096.028277万元,未使用余额为5.5906063875亿元[46] - 募集资金总额8.347536亿元,净额7.4601116616亿元,主要用于新分子设计等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48]
成都先导: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