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计划基本信息 - 拟授予限制性股票1150万股,约占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2.39%[6][25] - 激励对象不超过105人[7][21] -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2.99元/股[7][34] - 激励计划有效期最长不超过60个月[8][28] 激励对象获授情况 - 尹健获授56万股,占授予总数4.87%,占公司股本总额0.12%[26] - 卢春明获授71万股,占授予总数6.17%,占公司股本总额0.15%[26] - 邓志刚获授60万股,占授予总数5.22%,占公司股本总额0.12%[26] - 核心业务(技术)人员(99人)获授877万股,占授予总数76.26%,占公司股本总额1.83%[26] 归属比例与条件 - 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比例40%,第二个归属期30%,第三个归属期30%[31] - 归属需满足公司和激励对象未发生特定负面情形,以及公司和个人层面考核要求[37][38][40] 业绩考核目标 - 2024年净利润增长率目标值200%、触发值180%;2025年目标值220%、触发值198%;2026年目标值240%、触发值216%[38] 考核完成度与归属比例关系 -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完成度与归属比例关系:A≥Am时X = 1;An≤A<Am时X = A/Am;A<An时X = 0[38] 个人绩效考核 - 个人层面绩效考核结果分A、B、C、D四档,归属比例分别为100%、80%、60%、0%[40] 实际归属数量计算 - 激励对象当期实际归属限制性股票数量=个人当期计划归属数量×公司层面归属比例(X) ×个人层面归属比例(Y)[40] 公允价值确定 - 公司拟以2024年2月2日为基准日,采用B - S模型确定授予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标的股价4.42元/股,有效期1年、2年、3年,历史波动率22.10%、26.11%、24.90%,无风险利率1.50%、2.10%和2.75%,股息率1.13%[51] 激励成本摊销 - 假设2024年3月底为授予日,授予1150万股限制性股票,预计确认激励成本1756.78万元,2024 - 2027年分别摊销928.91万元、564.03万元、232.47万元、31.36万元[52][53] 实施程序 - 激励计划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且达授予条件,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经授权后董事会负责授予、归属和登记工作[55] - 股东大会对激励计划表决,需经出席会议的非关联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55] 数量与价格调整公式 -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情况,限制性股票授予/归属数量调整公式为Q=Q0×(1+n)[43] - 配股时,限制性股票授予/归属数量调整公式为Q=Q0×P1×(1+n)÷(P1+P2×n)[43] - 缩股时,限制性股票授予/归属数量调整公式为Q=Q0×n[43] - 派息时,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调整公式为P=P0 - V,且调整后P仍须大于1[46] 终止与变更情况 - 激励计划未在60日内完成授予则终止,3个月内不得再次审议[57] - 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审议通过终止实施激励计划,或股东大会审议未通过,自决议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不得再次审议股权激励计划[61] - 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激励计划终止[64] - 公司上市后最近36个月内出现未按规定进行利润分配情形,激励计划终止[64] 激励对象离职处理 - 激励对象因触犯法律等损害公司利益导致职务变更或离职,已获授但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作废[65] - 激励对象主动辞职、被裁员或合同到期离职,已获授但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作废[66] - 激励对象退休,已获授但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可不变更,董事会可决定个人绩效考核不纳入归属条件[66] - 激励对象因执行职务丧失劳动能力离职,按原计划程序进行,个人绩效考核不纳入归属条件[66] - 激励对象非因执行职务丧失劳动能力离职,董事会可决定已获授但未归属股票是否变更[66] - 激励对象因执行职务身故,限制性股票由继承人持有,按原计划程序进行,个人绩效考核不纳入归属条件[66] - 激励对象因其他原因身故,董事会可决定已获授但未归属限制性股票是否变更[67] 争议解决 - 公司与激励对象争议纠纷应先协商解决,若60日内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向公司所在地法院诉讼[69] 其他 - 激励计划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生效,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71]
中元股份: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