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总收入为408.7亿元,较2023年的306.8亿元上升33.2%[8] - 2024年汽车销售收入为358.3亿元,较2023年的280.1亿元上升27.9%[8] - 2024年毛利率为14.3%,2023年为1.5%;汽车毛利率为8.3%,2023年为 - 1.6%[8] - 2024年净亏损为57.9亿元,2023年为103.8亿元[8] - 2024年每股美国存托股基本及摊薄净亏损均为6.12元,2023年为11.92元;每股普通股基本及摊薄净亏损均为3.06元,2023年为5.96元[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现金及等价物等为419.6亿元,2023年为457.0亿元[8] - 公司总收入从2022年的268.55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06.761亿元,再增长至2024年的408.663亿元[18]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11.5%下降至2023年的1.5%,再上升至2024年的14.3%[18] - 2022 - 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52.148亿元、52.766亿元及64.567亿元,分别占总收入19.4%、17.2%及15.8%[166]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26,855.1百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民币30,676.1百万元,再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40,866.3百万元[154] - 2022 - 2024年公司分别产生净亏损人民币9139.0百万元、人民币10375.8百万元及人民币5790.3百万元[185] - 2022年及2024年经营活动使用的现金净额分别为人民币8232.4百万元及人民币2012.3百万元,2023年经营活动提供的现金净额为人民币956.2百万元[185] 汽车交付量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汽车总交付量为190,068辆,较2023年的141,601辆增加34.2%[8] - 2025年1 - 3月交付量分别为30,350辆、30,453辆、33,205辆,年内累计交付量为94,008辆[10] - 公司智能电动汽车交付量从2022年的120757辆增长至2023年的141601辆,再增长至2024年的190068辆,2023 - 2024年同比增长34.2%[18] - 2022 - 2024年各季度智能电动汽车交付量分别为:2022年3月31日34561辆、6月30日34422辆、9月30日29570辆、12月31日22204辆;2023年3月31日18230辆、6月30日23205辆、9月30日40008辆、12月31日60158辆;2024年3月31日21821辆、6月30日30207辆、9月30日46533辆、12月31日91507辆[30] - 公司智能电动汽车交付量从2022年的120,757辆增长至2023年的141,601辆,再增长至2024年的190,068辆[154] 销售网络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实体销售网络拥有690间门店,覆盖226个城市[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690间门店,覆盖中国226个城市,已进入30个海外市场,设立150间海外门店[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226个城市有690间门店,进入30个海外市场并开设150间门店[3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实体销售网络包括690间门店,覆盖中国226个城市[173] 充电网络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自营充电站网络达1,920座,含928座S4及S5超快速充电站[8] - 2024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自营充电站网络扩展至1920座,包括1506座自营超级充电站及414座目的地充电站,S4及S5超快充站覆盖中国165个城市[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自营充电站网络扩展至1920座,含1506座自营超级充电站及414座目的地充电站,S4及S5超快充站覆盖中国165个城市[40] - 2025年1月5日,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签署备忘录,双方在420个城市运营超20000个充电终端供双方客户使用[41] - 2025年1月14日,公司与BP Pulse签署备忘录,双方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可接入420个城市、30000多枪的充电网络[41] - 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将在420个城市运营超20,000个充电终端供双方客户使用[44] 产品推出与升级情况 - 2018年12月开始交付第一款智能电动汽车G3[14] - 2020年5月开始交付P7,2021年3月交付P7鹏翼版,2023年3月升级到P7i,2024年3月推出P7i新版本[21] - 2022年9月推出G9,10月开始规模交付,2023年9月和2025年3月分别升级至2024款及2025款[22][23] - 2023年6月推出G6,7月交付,2025年3月升级至2025款[24][25] - 2024年1月推出X9并交付,9月推出新版本[26] - 2024年8月推出MONA M03并交付,轴距2815毫米,CLTC里程介乎515公里至620公里[27] - 2024年11月推出P7+并交付,车身长度5056毫米,轴距3000毫米,全系标配高阶ADAS[28] - 2025年3月将G6及G9升级至2025款并开始交付[15] - 2025年3月推出的G6及G9 2025款均配备5C超充智能电池,缩短充电时间并提升安全性能[40] 技术研发与应用情况 - 2023年3月开始推送XNGP,自2023年11月起在无高精地图覆盖城市提供XNGP[13] - 公司自主研发全栈式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AS)软件并部署在量产车辆[13] - 2024年5月为智能驾驶引入端到端模型,7月升级ADAS实现全国全面覆盖,8月发布鹰眼视觉方案,11月P7+配备该方案,2025年1月为其他符合条件车型OTA更新ADAS[33] - 2024年1月推出首款配备XOS Tianji的车型X9,5月为智能驾驶座引入全领域大语言模型,7月向全球符合条件车型全量推送更新车载操作系统,2025年1月推出支持多语言语音控制的个性化操作系统[34] - 2023年4月公司推出新一代技术架构SEPA 2.0,适用于轴距1800 - 3200毫米的多个车型平台[36] - 2023年7月公司开始交付首款采用SEPA 2.0技术架构的新车G6[37] - 2024年,公司发布了鹰眼视觉方案,并持续对ADAS系统进行升级[158] - 2024年8月公司处理硬件成功流片,但开发和量产存在风险[172] 合作与战略投资情况 - 2023年4月,集团可变利益实体广东智选开始运营,并与部分主流保险公司订立合作协议[43] - 2023年7月26日,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订立大众汽车技术框架协议和大众汽车购股协议[44] - 2023年11月13日,公司向滴滴发行58,164,217股A类普通股,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财务业绩并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45] - 2023年12月6日,公司向大众汽车代名人发行94,079,255股A类普通股,对价约7.056亿美元[44] - 2024年2月29日,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44] - 2024年4月17日,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4] - 2024年7月22日,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44] - 2024年8月13日,公司向滴滴发行4,636,447股A类普通股,并于同月开始交付Mona M03[45] - 2025年1月5日,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联合在中国建设充电网络[44] - 2023年公司订立大众汽车技术框架协议及滴滴战略合作协议,2024 - 2025年与大众汽车集团就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和超级充电站达成合作,但合作效益存在不确定性[195] - 公司可能进行战略投资或收购,会投入大量精力、中断业务并影响财务业绩,且交易未必成功获利[190][192] - 战略投资或收购面临吸收整合难、收益不达预期、分散管理精力等诸多风险[193] 员工情况 - 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公司分别有15,829名、13,550名及15,364名员工[52] - 公司员工总数为15364人,其中研发6200人占40.4%,销售及营销4888人占31.8%,生产3702人占24.1%,一般及行政83人占0.5%,运营491人占3.2%[5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15050名员工在中国内地或香港工作,314名员工在海外工作[53] 土地与物业情况 - 公司在肇庆拥有超6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67年到期),建成工厂建筑面积超44万平方米;另一块超37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70年到期),建筑面积超22万平方米;2024年购入9100平方米土地[56] - 公司在广州拥有超6.3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70年到期),工厂建筑面积超11.7万平方米;拥有科技园超6.8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61年到期)[56] - 公司在武汉拥有超10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72年或更晚到期),武汉新生产基地2025年3月31日建设完成待验收[57] - 广州及肇庆工厂部分生产楼、武汉基地及广州小鹏科技园土地使用权和武汉基地设备用于长期银行贷款抵押,总评估价值53.6亿元[57] - 广州工厂租赁土地超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企业总部租用面积超11.7万平方米物业[57] 保险与许可情况 - 公司购买财产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和司机责任保险,为中国员工提供社会保险并购买额外商业健康保险[59] - 公司已取得集团在中国运营重大必要许可和批准,如肇庆小鹏新能源及部分车型列入工信部公告[64] 市场与业务风险 - 公司经营历史有限,作为行业新加入者面临重大挑战[143] - 公司继续增长时可能无法有效管理增长,对品牌及财务表现造成不利影响[143] - 公司未能成功采用端到端模型及大型语言模型等技术,会对业务、运营及声誉造成不利影响[143] - 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电动汽车需求可能具周期性波动[143] - 公司依赖少数智能电动汽车型号的收入,客户支付订金并网上确认后仍可能取消订单[146] - 半导体供应短缺可能干扰公司运营,对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146] - 公司过去产生重大亏损并录得负经营现金流,未来可能持续[146] - 公司业务计划需大量资金,若无法取得外部融资,可能削减或终止运营[146] - 若连续两年PCAOB无法全面审查或调查公司审计师,公司美国存托股可能被禁止在美国交易[148] - 公司来自集团可变利益实体的收入贡献过去和可预见的将来都不重大,相关合约安排可能有不利影响[150] - 公司作为行业新加入者,面临持续设计生产优质汽车、建立品牌、扩大客户群等挑战[151] - 竞争可能减少公司收入及利润,竞争对手或因资源优势冲击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164] - 汽车行业波动可能使中国中高端电动汽车销量不如预期,公司财务资源少,受影响冲击更明显[165] - 公司研发工作有不确定性,大量研发开支可能无法产生相应益处,跟不上技术发展会使竞争地位下降[166] - 公司依赖供应商提供电芯和半导体技术,更新型号可能成本高且降低旧型号投资回报[168] - 公司智能电动汽车若不能提供良好出行体验、符合客户期望,业务、经营业绩和声誉将受重大不利影响[169] - 公司智能电动汽车可能存在设计或生产缺陷,导致产品召回、索赔和保修等开支[170] - 公司为产品增加的新智能技术功能有待市场接受,相关事故会损害品牌形象和客户信任[171] - 公司在智能技术方面的投资和使用可能无法实现预期效益,存在多种风险[171] - 新的法律监管制度可能增加公司合规成本,限制技术使用并导致处罚[171] - 公司开发处理硬件可能无法成功,且第三方供应商服务存在不确定性[172] - 公司经营业绩会因季节性因素和经营成本波动而大幅波动[177][178] - 公司依赖少数智能电动汽车型号的收入,特定型号不受欢迎会影响销量[179][180] - 公司特许经营模式存在依赖特许经营商表现、管理困难等风险[174][176] - 公司客户即使支付定金并网上确认,仍可能取消智能电动汽车订单,交付延误可能导致大量订单取消[181] - 自2020年10月以来,汽车生产用半导体供应出现全球短缺,可能影响公司运营[182] - 2022年10月、2023年10月17日、2024年12月、2025年1月13日及2025年1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和财政部发布多项半导体出口管制及投资限制规定,或影响公司业务[182] - 公司自成立至今无盈利,未来可能继续产生亏损和负经营现金流[185] - 公司可能继续依靠股权
小鹏汽车-W(09868) - 202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