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微公司(688012) - 2024年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报告
中微公司中微公司(SH:688012)2025-04-17 20:01

业绩数据 - 2024年研发总投入24.52亿元,比2023年增加94.31%,占营业收入比例约27%[19]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90.65亿元,较2023年增加约28.02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19] - 过去13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大于35%,近四年年均增长大于40%[19] - 2024年人均销售超过400万元,达设备产业国际先进水平[19] - 上海临港新片区18万平米研发和生产基地2024年生产总值约85亿元[19] - 南昌高新区14万平米生产和研发基地2024年生产总值约61亿元[19] 产品研发 - 公司在研项目涵盖六大类,超二十款新设备开发[19] - 双台刻蚀机可节省约30%制造成本[21] - 从传统光源到LED光源转化可节约至少75%照明耗电量[21] - 用于LED外延片大规模量产的MOCVD设备28英寸超大尺寸托盘产量是前一代Prismo D - BLUE的2倍多[95] - 用于深紫外LED外延片量产的MOCVD设备单炉可生长18片2英寸外延晶片[95] - 中微公司首创双反应台刻蚀腔体结构,系统最多可配置三个双反应台的反应腔[106] - 中微高端刻蚀机能在氧化硅和氮化硅叠层结构上刻蚀40:1到60:1甚至更高深宽比的深孔或沟槽[108] - 中微ICP双台机Primo Twin - Star反应台之间刻蚀速度控制最好精度达每分钟0.2A[110] - 用于深紫外LED外延片量产的MOCVD设备工艺温度最高可达1400度[95] - ICP刻蚀设备Primo Nanova VE部分工艺腔体维护周期从500小时延长到1000小时,比市场同类产品延长30%[111] - 新开发的MOCVD产品加热效率提升超5%[118] - 面向Micro - LED应用的MOCVD设备使有机金属使用效率提升超10%[120] - 薄膜沉积设备(CDP)现有产品最多可配置5个反应腔,采用双反应台设计可降低物料成本约20%[128] - Local Scrubber尾气处理环保设备单台处理量约300 SLM[130] - 国内首创工业用大型VOC净化设备单台处理量约40,000 CMH[132] - 环保设备风道设计及整机一体化设计最高可节约电能50%[131] 市场与客户 - 公司在全球氮化镓基LED照明所需MOCVD设备市场市占率达80%以上[21] - 公司与全球约880家供应商开展稳定合作,2024年开展供应商社会责任培训99次[22] - 公司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应用在国际一线客户从65纳米到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及其他先进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等[25] - 2024年公司针对设备产品使用状况开展客户满意度问卷调查,发放近百份问卷[151] 企业发展 - 公司10万平米总部大楼年底将在临港滴水湖建成[19] - 公司将在广州增城区及成都高新区建造新的生产和研发基地[19] - 公司子公司中微惠创、中微汇链、芯汇康2024年取得良好进展[19] 荣誉奖项 - 2024年公司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银奖、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2024中国ESG50等殊荣[24] - 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博士获第十八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年度ESG先锋人物奖”等多项荣誉[58] - 南昌中微荣获“绿色贡献10强”[58] 技术应用与管理 - 公司将We - OTD与AI深度融合,构建行业版AI Agent,实现AI在企业业务管理与运营场景深度应用[136] - 公司结合AI与BI技术,支持多种模式整合、分析业务数据并展示[137] - 公司借助AI优化半导体设备研发仿真模型,加快研发进度、降低成本[139] - 公司尝试融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半导体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工具[140] - 公司制定客户投诉响应升级机制,划分为五级[146] - 公司设立产品安全部门,对半导体设备全生命周期严格把控[154] - 公司全力完善ISO管理体系,强化变更管理,制定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绿色发展水平[164] 可持续发展 - 2024年公司整体绿电使用比例达24%,百万营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下降约26%[21] - 公司董事会设立“ESG委员会”,建立三级ESG管理架构[33] - 公司从产品、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提出ESG战略规划[31] - 公司每年设定集团层面ESG考核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至员工个人,完成度与绩效奖金挂钩[35] - 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引入双重重要性概念,从财务和影响维度判断议题重要程度[38] - 公司识别出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及监管机构、股东、客户等[39] - 初步拟定21个可持续发展议题,最终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并披露[41] - 公司提出2035年实现自身范围一和范围二碳中和目标[190] - 2021 - 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9,940.52吨、29,452.13吨、31,621.00吨[192] - 2024年已完成范围三中下游运输和配送及员工通勤的温室气体核算[195] - 公司碳中和能源结构中可再生电力占比24%,非可再生电力占比76%[194] - 临港产业化基地雨水净化系统处理能力达800立方米/天[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