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骏亚科技(603386) - 骏亚科技:2024年度审计报告
骏亚科技骏亚科技(SH:603386)2025-04-25 19:50

业绩总结 - 2024年度骏亚科技营业收入为23.47亿元,较2023年度下降3.30%[25] - 2024年度营业总成本23.95亿元,较2023年度上升1.76%[25] - 2024年度营业利润亏损1.71亿元,2023年度盈利4943.21万元[25] - 2024年度净利润亏损1.54亿元,2023年度盈利6855.47万元[25] - 2024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05亿元,较2023年度增长82.13%[27] - 2024年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亏损1.28亿元,较2023年度有所收窄[27] - 2024年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亏损2.67亿元,较2023年度扩大217.21%[27] - 2024年度基本每股收益 -0.47元,2023年度为0.21元[25] 财务状况 - 2024年末商誉余额为451,129,288.41元[11] - 2024年末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为134,622,565.56元[11] - 2024年末流动资产合计1,230,704,178.62元,2023年末为1,121,398,207.52元[23] - 2024年末流动负债合计1,735,283,985.43元,2023年末为1,540,664,400.63元[23] - 2024年末非流动资产合计2,117,083,400.40元,2023年末为2,303,363,997.47元[23] - 2024年末非流动负债合计271,624,645.67元,2023年末为373,331,594.74元[23] - 2024年末负债合计2,006,908,631.10元,2023年末为1,913,995,995.37元[23] - 2024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1,340,878,947.92元,2023年末为1,510,766,209.62元[23] - 2024年末资产总计3,347,787,579.02元,2023年末为3,424,762,204.99元[23] - 2024年末应收账款91,279,570.48元,2023年末为46,494,941.56元[23] - 2024年末应付账款456,670,212.85元,2023年末为236,220,650.61元[23] - 2024年末存货30,053,728.95元,2023年末为44,316,788.07元[23] 审计相关 - 审计认为财务报表在重大方面按企业会计准则编制,公允反映2024年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5] - 审计将收入真实性及完整性、商誉减值识别为关键审计事项[8][11] - 审计认为管理层对销售收入列报与披露、商誉减值计提列报与披露适当[10][13] 其他 - 2024年末公司累计发行股本总数32632.256万股,注册资本为32632.256万元[50] - 财务报表于2025年4月25日经公司董事会批准报出[51] - 公司会计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56] - 公司营业周期为一年(12个月)[57] - 公司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境外子公司编制报表时折算为人民币[58] 会计政策 - 合并财务报表以控制为基础确定范围,编制需合并相关项目、抵销内部交易等[67][69] -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子公司,编制报表时调整期初数和比较报表[71]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子公司,编制资产负债表不调整期初数[73] - 处置子公司编制资产负债表不调整期初数,利润和现金流量表纳入期初至处置日数据[74] - 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权视为库存股,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列示[75] - 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差额调整资本公积等[77] -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按最终控制方账面价值计量[78] -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购买日之前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80] - 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且丧失控制权,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82] - 多次交易分步处置若不属于“一揽子交易”,个别报表处置差额计当期投资收益,合并报表按“未丧失控制权”处理;若属于“一揽子交易”,个别报表先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丧失控制权时转入当期损益,合并报表同理[84] - 子公司少数股东增资稀释母公司股权比例,合并报表按增资前后份额差额调整资本公积,不足冲减调整留存收益[88][89] - 合营安排分为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会计处理有相应规定[90][91][92][93] -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库存现金及可随时支付的存款确认为现金,同时具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小四个条件的投资确认为现金等价物[94] - 外币业务初始确认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按即期汇率折算,汇兑差额按规定处理,非货币性项目按不同计量方式折算[95] - 外币财务报表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外采用发生时即期汇率折算,利润表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96][97] - 公司成为金融工具合同一方时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满足条件终止确认,金融负债现时义务解除终止确认[98][99][100] - 公司根据管理金融资产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分类,初始确认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费用按类别处理[101][102] - 常规方式买卖金融资产按交易日进行会计确认和终止确认,交易日指承诺买入或卖出金融资产的日期[100] - 金融资产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三类[103][104][105] - 金融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负债、以摊余成本计量三类[106] - 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原则:不能无条件避免交付现金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为金融负债;用自身权益工具结算的金融工具,依权益工具用途区分[110] - 衍生金融工具以签订当日公允价值初始计量并后续计量,公允价值正负分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111] - 公司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等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确认损失准备[112] - 预期信用损失是以违约风险为权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损失加权平均值[113] - 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指金融工具整个预计存续期内违约事件导致的损失,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是其一部分[113] - 资产负债表日,金融工具分三阶段计量预期信用损失,第一阶段按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二、三阶段按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114] - 低信用风险金融工具按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114] - 应收票据等按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114] - 应收账款1年以内预期信用损失率为3.00%,1 - 2年为20.00%,2 - 3年为50.00%,3年以上为100.00%[115] - 其他应收款1年以内预期信用损失率为3.00%,1 - 2年为20.00%,2 - 3年为50.00%,3年以上为100.00%[117] - 公司通过比较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和初始确认时预计存续期内的违约概率,评估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120] - 确定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显著增加时,考虑信用风险变化导致的内部价格指标等多方面信息[120] - 通常逾期超过30日,公司确定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121] - 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损失准备抵减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124] - 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投资,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损失准备,不抵减账面价值[124] - 若不再合理预期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能全部或部分收回,直接减记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125] - 已减记的金融资产以后又收回,作为减值损失的转回计入收回当期损益[126] - 金融资产转移包括将收取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转移和转移资产并承担支付义务两种情形[127] - 存货发出时按加权平均法计价[140] - 期末按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提取或调整存货跌价准备[141] - 存货采用永续盘存制[142] - 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和其他周转材料采用一次转销法摊销[143] - 同时满足特定条件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确认为持有待售组成部分[144] -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145] -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146] - 共同控制需按约定共有控制且相关活动决策经参与方一致同意[147] - 重大影响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权[147] - 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含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股份时,一般认为有重大影响[148] -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确定初始投资成本[149][150] - 除企业合并外,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按不同方式确定投资成本[150][151] - 公司对能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152] - 成本法核算时,追加或收回投资调整成本,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153] - 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有差异时做相应处理[154] - 因追加或处置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改变有相应会计处理[156] - 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土地使用权等,按成本入账,采用成本模式计量[161] - 固定资产确认需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和成本能可靠计量条件[164] - 固定资产按成本初始计量,折旧按入账价值减预计净残值在预计使用寿命内计提[165][166] - 公司在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调整[167] - 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4.75 - 4.85年,残值率3 - 5%,年折旧率3 - 5%[172] - 机器设备折旧年限10年,残值率3 - 5%,年折旧率19.00 - 19.40%[172] - 运输工具折旧年限n年,残值率3 - 5%,年折旧率19.00 - 32.33%[172] - 办公及电子设备折旧年限3 - 5年,残值率3 - 5%,年折旧率19.00 - 24.25%[172] - 其他设备折旧年限4 - 5年,残值率3 - 5%,年折旧率19.00 - 24.25%[172] - 土地使用权预计使用寿命为50年[189] - 自创软件及专利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189] -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非正常中断且连续超过3个月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181] -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和在建工程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再转回[171][177] - 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需满足资产支出已发生、借款费用已发生、购建或生产活动已开始[179] - 外购软件及专利、商标权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190] - 本期期末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无不同[191] - 无法预见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无形资产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持有期间不摊销,每期末复核寿命,若仍不确定则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192] - 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有明显减值迹象时,期末进行减值测试[193] -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取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较高者,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再转回[194][195] - 公司将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归集为研发支出,包括研发人员职工薪酬等[196] - 研究阶段为获取新知识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支出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197][198] - 开发阶段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活动,满足一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不满足则计入当期损益[197][199] - 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长期资产是否有减值迹象,有迹象时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组估计可收回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