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至正股份(603991) - 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备考合并审阅报告(上会师报字(2025)第9918号)
至正股份至正股份(SH:603991)2025-05-29 23:03

财务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合计23.8968806464亿元[10]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合计10.6860017867亿元[10]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合计23.7670409052亿元[10]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负债合计3.0761863615亿元[10] - 2024年12月31日资产总计47.6639215516亿元[10] - 2024年12月31日负债总计13.7621881482亿元[10] - 2024年12月31日股东权益合计33.9017334034亿元[10] - 2024年货币资金为10.5380487553亿元[10] - 2024年应收账款为6.0974449172亿元[10] - 2024年存货为5.6424413719亿元[10] - 公司2024年度行业收入为2572214948.02元[12] - 公司2024年度营业成本为2338155326.93元[12] - 公司2024年度综合收益总额为65785847.02元[12] - 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3088939.73元[12] - 公司2024年度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11元/股[1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注册资本为74534998.00元[13]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拟通过重大资产置换等方式取得目标公司AAMI 99.97%股权并置出至正新材料100%股权,交易价格(不含募集配套资金额)为350643.12万元[14][17] - 以2024年9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AAMI 100%股东权益价值评估值为352600.00万元[17] - 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方式支付交易对价为202154.28万元[17] - 至正新材料于2024年9月30日评估价值为25637.34万元[17] - 本次交易总对价为350,643.12万元,股份对价为202,154.28万元,现金对价为122,851.50万元,置出资产为25,637.34万元,发行股份总数为63,173,212股[18] - AAMI将支付43,772.13万元现金回购香港智信持有的AAMI 12.49%股权[19]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32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21] - 募集配套资金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22,360,499股,未超过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23] - 募集配套资金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25] - 募集配套资金用途为支付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及中介机构费用[26] 备考合并财务报表 - 2024年度模拟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包括14户子公司[26] - 备考合并财务报表假设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已于2024年1月1日实施完成[28] - 备考合并财务报表以2024年度经审计的公司及被购买方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29] - 备考合并财务报表2024年1月1日购买成本为35.0643121832亿元[30] - 拟上海至正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对价为2.5637339047亿元[30] - 以拟发行股份确定的支付对价为20.2154283795亿元[30] - 为募集配套资金拟发行股份支付金额为100亿元[30] - 其余现金支付对价为2.285149899亿元[30] - 备考合并财务报表商誉确认为6.1071658533亿元[33] - 购买成本扣除商誉余额与按持股比例享有的份额差额调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938.042042万元[33] 会计政策 - 重要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单项计提金额大于1000万元[41] - 重要的应收账款核销单项核销金额占应收账款金额的5%(含)以上[41] - 重要的在建工程账面价值超过资产总额0.5%需减值测试[41]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成本含购买方付出资产等公允价值,中介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或有对价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成本,12个月内调整或有对价相应调整合并商誉[45] - 购买方取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购买日后12个月内符合条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商誉,不足冲减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其他情况计入当期损益[46][47] -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判断是否为“一揽子交易”,分别处理,个别报表以账面价值与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为投资成本,合并报表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47] -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确定,控制指公司拥有对被投资方权力、享有可变回报且能影响回报金额[48][49] - 公司综合考虑相关事实和情况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方,事实情况变化时重新评估[50] - 取得子公司控制权开始纳入合并范围,丧失控制权停止纳入,处置子公司按规定处理合并报表[51] - 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与公司会计政策或期间不一致按公司标准调整,非同一控制下以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52][53] - 公司内重大往来金额、交易及未实现利润在合并报表编制时抵销,少数股东权益和损益单独列示[53] - 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子公司控制权,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54] - 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其他综合收益,丧失控制权时按相关基础处理,剩余股权按规定后续计量[54] - 处置子公司股权投资分一揽子和非一揽子交易处理,一揽子交易在丧失控制权前处置价款与对应净资产份额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丧失控制权时转入当期损益[55][56] - 合营安排分为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共同经营按份额确认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57] - 公司作为合营方向共同经营投出或出售资产等,在资产出售给第三方前,仅确认归属其他参与方的损益部分[58]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库存现金、可随时支付存款及期限短等的投资[60] - 外币交易初始确认采用交易发生当日即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61] - 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汇率折算[61] - 境外经营实体资产负债表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利润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汇率折算,折算差额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63] - 公司处置境外经营时,将相关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部分处置按比例计算[64] - 金融资产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两类[65][66][67]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摊销或减值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计入当期损益,部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66][67]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股利(非投资成本收回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其他利得或损失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终止确认时累计利得或损失转出计入留存收益[68]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70][71] - 公司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信用减值损失,信用损失是合同应收现金流与预期收取现金流差额的现值[72] - 若金融资产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显著增加,按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未显著增加,按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按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累计变动确认损失准备[74] - 对于不含重大融资成分或不考虑不超一年融资成分的应收款项及合同资产,运用简化计量方法按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74] - 公司利用合理且有依据信息,通过比较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和初始确认日违约风险确定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若金融工具信用风险较低,假定未显著增加[75] - 若某项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预计存续期内违约概率显著高于初始确认时,表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一般采用未来12个月内违约风险变化估计整个存续期违约风险变化[78] - 公司对信用风险显著不同的金融资产单项评价信用风险,其余基于共同风险特征分组评估[79] - 期末计算金融资产预计信用损失,大于当前减值准备账面金额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小于则确认为减值利得[80] - 需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租赁应收款等[81] - 账龄组合的账龄与预期信用损失率对照:0 - 6月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预期信用损失率为0.00%,7 - 12月为5.00%,1 - 2年为10.00%,2 - 3年为20.00%,3年以上为100.00%[83] - 公司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合同资产等组合[82] - 以共同信用风险特征将应收款项分为低风险、正常、关注类三个组别,采用的特征包括金融工具类型等[86] - 信用评级1 - 6级为低风险,7 - 9级为正常,10级为关注类,预期信用损失率每年按实际评估调整[87] - 对信用风险与组合信用风险显著不同的应收款项和合同资产,公司按单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87] - 金融资产满足收取现金流量合同权利终止等条件之一时予以终止确认,终止确认时按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88] - 公司对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或背书转让的金融资产,根据风险和报酬转移情况进行会计处理[89] - 若不再合理预期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能全部或部分收回,公司直接减记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已减记后又收回的作为减值损失转回计入收回当期损益[90] - 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91] - 对于划分为组合的应收款项等,公司参考历史信用损失经验等计算预期信用损失,在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计量[83][84] - 公司金融负债主要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包括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等[93] -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分三个层级,依次使用不同输入值[95] - 金融资产或负债摊余成本经扣除已偿还本金等调整确定[96][98][99] - 公司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不同信用情况计算方式有别[99] - 权益工具相关交易作为权益变动处理,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100] - 应收票据等预期信用损失确定及会计处理详见附注金融工具[101][102][104][105] - 合同资产是已转让商品有权收取对价且取决于其他因素的权利[107] - 存货包括原材料等,按成本初始计量,发出按加权平均法计价[108] - 存货可变现净值为估计售价减去相关成本等后的金额[109] -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计提跌价准备[109] - 公司对专用程度较高的贵金属存货按单个项目计提跌价准备,对数量多、单价低的存货按组合计提[110] - 存货盘存制度采用永续盘存制[112] - 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于领用时按一次摊销法摊销[113] - 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需满足当前可立即出售且出售极可能在一年内完成[114] - 持有待售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净额时减记并确认减值损失[115] - 后续净额增加时在减值损失金额内转回,商誉和划分为持有待售类别前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116] - 终止经营满足特定条件且损益在利润表单独列报[117] - 公司对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118] -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确定初始投资成本[119]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按购买方付出资产等公允价值之和确定初始投资成本[121] - 除企业合并外的其他股权投资按成本初始计量,相关费用等计入投资成本,追加投资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成本为原持有公允价值加新增成本[122] - 对被投资单位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能实施控制的采用成本法核算[124] - 成本法核算时按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调整成本,当期投资收益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125] - 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份额不调整,小于则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成本[126] - 权益法核算按应享有或分担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调整账面价值[127] - 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净亏损时以账面价值和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有额外义务确认预计负债[129] - 编制合并报表时,购买少数股权新增投资与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份额差额调整资本公积,不足冲减调整留存收益[130] - 合并报表中,母公司不丧失控制权部分处置子公司股权,价款与对应净资产差额计入股东权益,丧失控制权按相关政策处理[131] - 其他情形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款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31] - 公司处置部分股权丧失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剩余股权按不同情况核算,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所有者权益按规定结转[133] - 房屋及建筑物折旧使用年限为40 - 5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0 - 5%,年折旧率为1.90% - 2.5%[141] - 机器设备折旧使用年限为3 - 12年,预计净残值率为0 - 5%,年折旧率为6.33% - 33.33%[141] - 办公设备及其折旧使用年限为3 - 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0 - 5%,年折旧率为10% - 33.33%[141] -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生产中,非正常中断且连续超过3个月,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146] - 专门借款辅助费用在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前发生的予以资本化,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148] - 一般借款辅助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148] - 固定资产确认需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够可靠计量[139] - 自行建造的在建工程按实际成本计价,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结转为固定资产[143] - 借款费用资本化需同时满足资产支出已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购建或生产活动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