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U Group(SUGP) - 2023 Q4 - Annual Report
SU GroupSU Group(US:SUGP)2024-02-01 06:01

股息分配情况 - 2022和2023财年,Shine Union分别宣派股息2530万港元和0,Fortune Jet分别宣派股息40万港元和0,公司分别宣派股息800万港元和0[44] - 截至年报日期,公司及其子公司从未向美国投资者支付股息或进行分配[44] - 公司目前打算保留所有可用资金和未来收益用于业务运营和扩张,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宣派或支付任何股息[43] - 香港运营子公司可根据香港法律向开曼群岛控股公司SU Group进行股息分配[43] - 2022和2023财年,Shine Union分别宣派股息2530万和0港元,Fortune Jet分别宣派股息40万和0港元,公司分别宣派股息800万和0港元[180] - 公司预计在IPO后的可预见未来不支付股息,投资回报可能依赖股价升值[195] 公司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和高管目前合计拥有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投票权的72.9%[60] - 公司董事和高管在IPO完成后合计拥有已发行和流通普通股总投票权的72.9%[194] -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han Ming Dave实益拥有约9,016,800股普通股,约占已发行普通股的68.1%[206] 公司注册与成立信息 - 2021年3月11日,SU Group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控股公司[39] - 1998年1月2日,Shine Union在香港注册成立;2015年2月13日,Fortune Jet在香港注册成立[40] - 2021年3月11日,公司根据开曼群岛法律注册成立SU Group;2019年11月21日,SU Group的全资子公司SU Investment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2021年3月2日,Exceptional Engineering Limited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2021年4月16日,Chan Ming Dave将SU Investment的全部股权转移给SU Group[227] - 2021年4月29日,Koo Lon Tien和Chan Wai Ling各投资400万港元,分别获得公司2.5%的股份,交易完成后,Exceptional Engineering Limited和少数股东分别持有公司95.0%和5.0%的股份[228] - 2023年2月27日,公司向Exceptional Engineering Limited发行8550股普通股,向Koo Lon Tien先生发行450股普通股,同日Chan Wai Ling女士将其全部权益转让给Koo Lon Tien先生[229] - 2023年2月和3月,Exceptional Engineering Limited和Koo Lon Tien先生进行了一系列股份转让,交易完成后,Chan Ming Dave先生通过Exceptional Engineering Limited和DC & Partners Incorporation Limited持有公司75.14%的股份,其余股东合计持有24.86% [229] - 2023年3月1日,Chu Hon Wai先生将Fortune Jet 100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的10.0%)转让给SU Investment,转让完成后,Fortune Jet成为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230] - 2023年6月20日,公司向现有股东合计发行1199万股普通股,发行完成后股权结构无变化[230] - 2024年1月26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125万股普通股,发行价为每股4.00美元,扣除承销折扣、佣金和发行费用前总收益为500万美元,授予承销商代表30天选择权,可额外购买最多187,500股普通股[231] - 注册声明涵盖承销商认股权证及行使认股权证可发行的普通股,最多71,875股,行使价为4.00美元,可在特定条件下无现金行使,认股权证在IPO销售开始日期起6个月后的四年半内随时全部或部分行使,最长不超过IPO销售开始日期起五年[231] 公司内部政策与法规环境 - 公司实施了内部现金管理政策,涉及付款审批、现金流量预测等多方面[46] - 香港法律对港元兑换外币、货币汇出等无限制,开曼群岛无外汇管制[45] - 公司认为其境外实体均不属于中国税收居民企业,但税收居民身份需由中国税务机关确定[47] - 公司目前交易普通股和向境外投资者发售普通股无需中国政府许可,但未来情况不确定[63] - 基于中国法律顾问意见,公司IPO无需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或备案,也不受网络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当前监管行动未影响日常业务[64] - 中国政府对海外发售的监管行动可能限制公司向投资者发售证券的能力,导致证券价值大幅下降或归零[65] - 中国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应用存在不确定性,可能给外国投资者带来问题[66] - 2020年5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批准对香港实施新国安法提案,6月30日通过该法,实施后可能引发外国制裁,影响公司业务[68] - 中国政府加强对境外上市中资企业监管,若公司受调查或需遵守监管要求,可能影响运营[71] -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于1996年12月20日生效,《2021年个人资料(私隐)(修订)条例》于2021年10月8日生效,公司虽认为不太可能违反,但数据保护法规存在不确定性[73][75][76] - 公司董事认为公司不太可能违反香港数据保护条例,因其产品和服务无需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且业务中个人信息极少[76] - 公司依赖香港运营子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流,若中国法律法规适用于香港子公司,可能限制资金转移,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股价[77] - 若中国法律法规适用于公司,可能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普通股价值产生重大不利影响[78] - 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若公司审计师连续三年未接受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检查,其普通股可能被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AHFCAA)将此期限缩短至两年[82] - 2019年6月美国两党议员提出法案,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维护PCAOB无法检查或调查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的发行人名单;《公平法案》规定此类发行人需增加披露要求,并从2025年起将连续三年在名单上的发行人从全国证券交易所摘牌[83] - 2020年5月美国参议院通过HFCAA,同年12月美国众议院批准,同月美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2021年3月SEC通过实施HFCAA某些披露和文件要求的临时最终规则;2021年12月SEC发布修正案,确定实施HFCAA提交和披露要求的规则[83] - 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AHFCAA;2021年9月PCAOB通过实施HFCAA的最终规则;2021年12月PCAOB发布决定报告,认为无法完全检查或调查总部位于中国和中国香港的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2022年8月PCAOB与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签署协议;2022年12月PCAOB宣布已获得完全访问权限,并撤销2021年的决定报告;2022年12月《综合拨款法案》签署成为法律,将触发HFCAA禁令的连续非检查年数从三年减少到两年[84] - 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审计报告由Marcum Asia CPAs LLP出具,该公司是一家美国会计公司,已在PCAOB注册并定期接受检查,最近一次检查在2020年;公司无意解雇Marcum Asia或聘请非美国且不受PCAOB定期检查的审计师[85] - 2020年8月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发布报告,建议SEC实施五项建议以解决不向PCAOB提供足够访问权限的司法管辖区的公司问题;部分建议比HFCAA更严格,如建议若公司审计师未接受PCAOB检查,公司摘牌前的过渡期于2022年1月1日结束[87] - SEC宣布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关于实施HFCAA和解决PWG报告建议的合并提案,不确定何时完成规则制定、规则何时生效以及将采纳哪些PWG建议;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对公司普通股市场价格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公司普通股提前从全国证券交易所摘牌[88] - 若公司受到美国上市中国公司近期审查、批评和负面宣传的影响,可能需花费大量资源调查和解决问题,这可能损害公司业务运营和声誉,并导致投资者投资损失[89] - 不确定公司未来申请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否需要获得中国政府许可,以及即使获得许可是否会被拒绝或撤销;若未来需获得许可,公司普通股价值可能大幅下降甚至变得一文不值[91] 业务运营相关数据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分别有319和351个回头客,分别占总客户数的72.7%和79.8%,回头客分别贡献安全相关工程服务收入的80.9%和81.1%、安保和筛查服务收入的74.2%和76.9%[97] - 2022和2023财年,安全相关工程服务收入分别约81.9%和68.6%来自报价,约18.1%和31.4%来自投标;安保服务收入分别约47.0%和31.4%来自报价,约53.0%和68.6%来自投标[101]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销货成本分别为2430万港元和2970万港元,分别占总收入成本的17.8%和25.7%[106] - 2022和2023财年分包成本分别为1560万港元和3200万港元,占总收入成本的16.0%和27.7%[116] - 2022和2023财年全职员工离职率分别为57.0%和61.3%[119] - 客户可能会扣留合同总价值的5%作为保留金[128] - 2022和2023财年最大供应商分别占总采购量的20.2%和15.0%[129] - 截至2023年9月30日,三家供应商分别占贸易和应付票据的18.3%、10.6%和10.4%;截至2022年9月30日,一家供应商占贸易和应付票据的54.1%[129] - 2022和2023财年商品销售成本分别为2430万港元和2970万港元,分别占总收入成本的24.9%和25.7%[132]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相关职业培训收入分别为380万港元和400万港元,分别占总收入的2.8%和2.5%[151]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坏账准备分别为3万港元和860万港元[152]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分别获政府补助350万和60万港元,就业支持计划补贴330万和40万港元[166] - 截至2022和2023年9月30日,集团在香港金融机构存款分别为2520万和1640万港元,未受保护现金分别为2290万和1430万港元[170]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保险费用分别约为90万和120万港元,呈持续增加态势[172]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因外汇波动分别录得净汇兑损失96,028港元和净汇兑收益50万港元[176]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364亿和1.637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830万和980万港元,融资成本均为10万港元[178] - 2022和2023财年,公司来自私营部门项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6.8%和82.3%,来自公共部门项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3.2%和17.7%[187] - 截至2022年9月30日和2023年9月30日财年,公司实现稳定增长,总收入从2022财年的1.364亿港元(1740万美元)增长20.0%至2023财年的1.637亿港元(2090万美元)[239] - 净收入从2022财年的830万港元(110万美元)增长18.8%至2023财年的980万港元(130万美元)[239] 业务运营风险 - 公司业务严重依赖回头客合同,若回头客业务减少或流失,公司业务、运营结果和财务状况可能受不利影响[97] - 公司合同通常通过报价和投标获得,但不能保证未来能继续满足投标要求或维持客户评价体系得分[102] - 公司签订合同时若不能准确估计风险、进度、收入或成本,或无法按估计履行合同,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利润或产生亏损[103] - 公司对所提供安全系统质量控制有限,与供应商关系中断或安全系统出现质量问题,可能对公司声誉、业务和前景产生不利影响[106] - 公司业务依赖威胁检测系统的供应,若最大供应商供应中断且无法及时更换,业务运营可能受影响[129] - 公司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性取决于及时更新体系和确保政策准则被遵守,体系失效或恶化会影响服务质量、声誉和财务状况[139][142] - 公司面临不同行业的业务、市场和监管风险,运营增长会使管理更复杂[140] - 公司面临工作安全和事故风险,员工操作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公司可能承担责任[143][145] - 公司成功依赖关键人员,无法保证吸引和留住他们,人员流失会影响业务和盈利[146][147] - 公司可能无法从客户处收款,导致应收账款减值损失,影响现金流和营运资金[151][152] - 公司紧急安全系统维护服务可能因无书面协议导致费用收取不确定,影响经营和财务状况[153] - 公司参与政府项目可能受公众关注,政府预算和政策变化会导致项目延迟或变更,影响业务和经营结果[157] - 公司业务集中在香港,受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等条件变化影响,传染病爆发也会产生不利影响[161][163] - 传染病爆发可能导致安保服务需求下降,对公司业务、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164] - 供应商违约或破产可能使公司预付款无法收回,对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流动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67][168] - 金融服务行业不利发展可能影响公司资金流动性,增加融资难度和成本[170][171] - 公司未来业务计划实施可能增加成本,若无法增加收入,财务业绩可能受不利影响[173] 公司上市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24年1月26日完成IPO,上市后需在每个财年结束后四个月内提交20 - F表格的年度报告[210][216] - 公司作为新兴成长公司,可享受某些减少报告要求的豁免,包括无需遵守404条款的审计师认证要求[214] - 公司作为外国私人发行人,可豁免美国国内发行人适用的某些证券规则和条例[216] - 公司可能需要额外资本,出售额外普通股或其他股权证券可能导致股东股权进一步稀释,产生债务可能增加偿债义务[221] - 公司普通股在纳斯达克上市,需维持股东权益最低250万美元和至少300名公众持有人等持续上市要求[222] - 公司可能因IPO被视为小规模公开发行且内部人士目前持有大量上市证券,纳斯达克对其持续上市适用更严格标准[197] - 公司普通股交易价格可能波动,受监管、运营结果、分析师估计等多种因素影响[188] - 公司若卷入证券集体诉讼,可能分散管理层注意力、产生费用并损害声誉和运营结果[191] - 公司现行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可能对普通股股东权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