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亨泰(00197) - 2021 - 年度财报
亨泰亨泰(HK:00197)2021-10-28 17:5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0/21财政年度收入下跌约4.0%至约5.203亿港元[7] - 2020/21财政年度亏损净额约为2.472亿港元,上一财年亏损净额约为3.184亿港元[7] - 本财政年度下半年公司营业总额较上一财政年度同期上升约21.8%,抵销上半年营业额下跌约18.7%的影响[18] - 本财政年度公司总收入约5.203亿港元,较2019/20财政年度的5.419亿港元下跌约4.0%,下半年收入上升约21.8%,抵销上半年下跌约18.7%的影响[22] - 与2019/20财政年度比较,毛利率由约5.9%下降至3.4%[23] - 生物转化产生公平值变动由约3270万港元增加至约3870万港元[23] - 其他收益及收入由2019/20财政年度约3380万港元减少至约2050万港元[23] - 销售及分销开支由2019/20财政年度约5550万港元减少约34.4%至约3640万港元,占总收入约7.0%(2019/20财政年度:10.2%)[24] - 行政开支由2019/20财政年度约7750万港元减少约15.3%至约6560万港元[24] - 应收账项以及订金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亏损约为3530万港元(2019/20财政年度:5860万港元)[24] - 其他经营开支由约1.602亿港元减少至约1.118亿港元[25] - 本财政年度亏损净额约为2.472亿港元(2019/20财政年度:3.184亿港元)[26]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收入为520,254千港元,2020年为541,915千港元,同比下降约4.0%[167] - 该年度毛利为17,508千港元,2020年为32,084千港元,同比下降约45.4%[167] - 该年度经营亏损为249,681千港元,2020年为318,648千港元,同比收窄约21.6%[167] - 该年度除税前亏损为250,133千港元,2020年为319,189千港元,同比收窄约21.6%[167] - 该年度亏损为247,220千港元,2020年为318,350千港元,同比收窄约22.3%[167] - 该年度基本每股亏损为13港仙,2020年为17港仙[167]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628,530千港元,2020年为626,450千港元,同比增长约0.3%[17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为779,015千港元,2020年为1,004,336千港元,同比下降约22.4%[17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1,407,545千港元,2020年为1,630,786千港元,同比下降约13.7%[17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总权益为1,285,864千港元,2020年为1,505,432千港元,同比下降约14.6%[171] - 2021年6月30日总负债为121,681千港元,较2020年的125,354千港元减少3.09%[172] - 2021年6月30日总权益及负债为1,407,545千港元,较2020年的1,630,786千港元减少13.68%[172] - 2021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为672,161千港元,较2020年的894,114千港元减少24.82%[172] - 2021年除税前亏损为250,133千港元,2020年为319,189千港元[175] - 2021年经营业务耗用现金净额为95,165千港元,2020年产生现金净额为5,358千港元[175] - 2021年投资活动耗用现金净额为29,687千港元,2020年为106,195千港元[177] - 2021年融资活动耗用现金净额为7,651千港元,2020年为1,107千港元[177] - 2021年现金及现金等值减少净额为132,503千港元,2020年为101,944千港元[177] - 2021年年终现金及现金等值为223,423千港元,2020年为337,430千港元[177] - 2021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总权益为1,285,864千港元,较2020年的1,505,432千港元减少14.58%[174]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包装食品对快速消费品贸易业务的贡献维持于约70%[8] - 快速消费品贸易业务2020/21财年贡献收入约3.13亿港元,较上一财年减少2.9%[27] - 快速消费品贸易业务中,包装食品、饮料及家庭消费品贡献分别约为70%、24%及6%[28] - 农产品业务2020/21财年收入2.008亿港元,较上一财年的2.025亿港元下跌约0.8%[29] - 本地新鲜农产品贸易业务收入占农产品贸易业务总收入约24.2%,与上一财年约25.2%相比颇为稳定[30] - 上游耕作业务收入较上一财年980万港元增加约33.7%至1310万港元[31] - 物流服务业务收入较上一财年约950万港元减少约76.5%至220万港元[34] - 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业务收入较上一财政年度增长约102.8%[35] 业务投资与发展 - 公司于证券经纪业务投资6000万港元扩大保证金融资业务[7] - 公司本财政年度投资6000万港元于证券经纪业务以扩大保证金融资业务,但收益有限[11] - 董事会于2021年3月10日议决更改供股余下所得款项约1.273亿港元的用途,以增强现有主要业务[11] - 水果加工中心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竣工,不迟于2022年上半年开始营运[9] - 水果加工中心预计2021年12月31日前完工,不迟于2022年上半年开始营运[31] - 2021年5月28日集团订立谅解备忘录探索加密货币相关少数股权投资机会[37] - 2021年7月26日集团订立补充谅解备忘录,将专属期延长至5个月[37] - 2017年1月11日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2.073亿港元,已用8000万港元于拟定用途[35] - 供股余下所得款项约1.273亿港元用途更改,以增强现有主要业务[36] - 公司计划使用所得款项2.073亿港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已动用7670万港元,累计已动用9670万港元,余下1.106亿港元[58][59] - 证券经纪业务计划使用所得款项8000万港元,已全部动用[58] - 升级上海冷冻仓储及物流设施计划使用1200万港元,已动用900万港元,余下300万港元预计在2021年12月31日前使用[58] - 装修江西水果加工中心及增设设备计划使用1400万港元,尚未动用,预计在2021年12月31日前使用[58] - 于江西安装冷冻仓储及物流设施计划使用1700万港元,已动用740万港元,余下960万港元预计在2022年3月31日前使用[58] - 于东莞设立新加工农产品中心计划使用3400万港元,尚未动用,预计在2022年3月31日前使用[58] 业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本财政年度大流行致全球供应链受干扰,公司传统贸易及物流业务受严重影响,进口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19] - 公司实行进取定价策略及提供特别折扣以应对本地品牌竞争[19] - 中国和香港边境限制致旅客零售业务受严重影响,公司实行紧缩措施减低成本[20] - 公司在本财政年度对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业务注入额外资金,但难以精准预测证券市场风险[20] - 集团贸易及物流业务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产品需求及收入受压力[38] - 集团国内经营行业竞争激烈,香港金融及零售市场竞争也激烈[39] - 全球保护主义升温和政治事件影响集团贸易和旅游零售业务[40] - 集团与供应商合作关系若有变,营运可能受影响[41] - 恶劣天气影响集团上游耕作业务收入和农产品供应稳定性[42] - 公司缩小物流服务业务规模并外判部分服务以降低营运成本和销售及分销开支[34] - 公司为应对快速消费品贸易业务困境,落实减少销售及分销开支等紧缩措施[28] - 公司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业务在本财政年度额外注资后,将在市况不明时放慢发展[62] - 旅客零售业务在撤销通关限制前,公司将集中进行减省成本方案并实行更严格紧缩措施[62] 公司股权与股东情况 - 2021年6月30日,公司将环球大通全部可换股债券转换为普通股,占其已发行股本约16.54%,按当日收市价0.141港元计算,录得公平值亏损约4810万港元[21]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财政年度,中国智能健康赎回180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未获转换本金金额为8100万港元,投资公允价值约8500万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约6.0%,本财年录得未变现投资公允价值收益约580万港元及利息收入约510万港元[49] - 2021年6月30日,烯石未偿还本金金额为2550万港元,集团对其债券投资公允价值约2560万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约1.8%,本财年录得投资重估储备减幅约30万港元及利息收入约150万港元[50] - 2021年5月,集团将600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转换为环球大通84507042股股份,占扩大后环球大通已发行股本约16.54%;6月30日,投资公允价值约1190万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约0.8%,本财年录得未变现投资公允价值亏损净额约4810万港元,股份转换前赎回亏损约410万港元及利息收入约470万港元[51]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林国兴先生、李彩莲女士分别拥有275,078,914股股份权益,占已发行股份约14.69%;陈卓宇先生拥有436,755,073股股份权益,占已发行股份约23.32%[91] - 截至2021年6月30日,Best Global、Glazy Target分别拥有275,078,914股、436,755,073股股份权益,占已发行股份约14.69%、23.32%[96] - 报告刊发前的最后可行日期,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中不少于25%由公众持有[98] 公司管理层与治理 - 李彩莲女士61岁,2001年4月起任执行董事,负责集团一般行政及管理[65] - 高勤建女士61岁,2012年1月起任执行董事,监管集团华北及华东地区业务[66] - 陈卓宇先生44岁,2017年2月起任执行董事,有逾15年金融相关经验[67] - 麦润珠女士63岁,2004年4月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多个委员会主席[69] - 潘耀祥先生67岁,2003年11月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30年保险及会计经验[70] - 孔庆文先生51岁,2017年2月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广泛企业融资等经验[71] - 黄兆康先生53岁,2003年3月加入集团,负责财务策划及管理等[72] - 陈卓宇先生、潘耀祥先生及孔庆文先生将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并愿意及符合资格获重选[86] - 除林国兴先生及李彩莲女士外,所有董事获委任3年任期;林国兴先生及李彩莲女士初步任期3年,可自动续期1年[88] - 公司已自各独立非执行董事接获有关其独立性的年度确认书,认为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均属独立[86]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年度,董事会由4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13] - 董事会自2012年3月起委任林国兴先生出任行政总裁,其同时履行主席及行政总裁角色[116] - 董事会包括3位独立非执行董事,超三分之一董事会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17] - 麦润珠女士及潘耀祥先生担任董事职务已超9年,董事会认为其仍属独立人士[117] - 所有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为3年,须至少每三年一次在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值退任及重选连任[117] - 公司规定每名董事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三分之一董事(或最接近但不少于三分之一)轮值退任并可重选,新委任董事留任至首个股东大会后退任[11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财政年度,各董事在董事会、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会议及股东大会的出席率均较高,如林国兴先生在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及股东大会的出席次数分别为5/5、1/1、1/1、3/3[119] - 公司秘书本年度遵照《上市规则》第3.29条接受不少于15小时专业培训[122]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财政年度,审核委员会举行2次会议,所有成员出席,外部核数师列席[123]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财政年度,薪酬委员会举行1次会议,所有成员出席[12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年度,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在1,000,001 - 1,500,000港元的有2人,在1,500,001 - 2,000,000港元的有1人[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