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WT INT'L(00521) - 2020 - 年度财报
CWT INT'LCWT INT'L(HK:00521)2021-04-20 07:31

公司政策及协议 - 公司於2020年6月7日採納「二零零二年計劃」購股權計劃[8] - 公司於2012年5月29日採納「二零一二年計劃」購股權計劃[8] - 公司於2013年8月採納及2019年3月修訂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8] - 公司於2019年3月採納股息政策[16] - 公司於2019年3月採納提名政策[25] - 公司與若干貸款人於2018年9月29日訂立融資協議,2019年7月19日經補充協議修訂及補充[19] - 公司與海航集團(國際)於2020年9月3日訂立承兌票據[25] 公司股权结构 - 海航集團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21] - 香港海航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為公司直接控股股東[25] 公司股份信息 - 公司股份代号为521[33] 公司董事信息 - 吴浩41岁,2020年10月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兼联席主席,任投资委员会主席及执行委员会成员[35][36] - 吴浩与公司服务合约任期从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37][38] - 吴浩每月可获141,875港元薪金或董事会厘定的较高薪金及酌情花红[37][38] - 李能先生40岁,2019年12月任执行董事,2020年6月17日任行政总裁,6月26日任联席主席,与公司签三年委聘书,无董事袍金或报酬[41] - 赵权先生50岁,2015年7月任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2016年11月转任联席主席,2017年12月退任,现保留执行董事,与公司签三年服务合约,月薪91,800港元[43][44] - 陈超先生37岁,2019年7月任执行董事,是薪酬委员会成员,2012年加入海航集团[49] - 李能先生2004年加入海航集团,曾担任海航集团(国际)投资总裁等多个高级管理职位[41] - 赵权先生2009年加入海航集团,曾担任海航集团财务总监等多个高级管理职位[43] - 陈超先生曾担任香港国际建设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联席主席[49] - 李能先生在2016年10月 - 2018年7月担任Azul S.A.独立董事[41] - 李能先生在2015年8月 - 2018年8月担任Comair Limited非执行董事[41] - 李能先生在2019年6月 - 2020年9月担任海福德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41] - 赵权先生在2015年4月 - 2018年5月担任海航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43] - 陈先生37岁,2020年1月1日起与公司签订为期三年委聘书,不享有董事袍金或报酬[50][51] - 张先生39岁,2020年1月1日起与公司签订为期三年委聘书,不享有董事袍金或报酬[53] - 梁先生78岁,2020年1月1日起与公司签订为期三年委聘书,2020财年董事袍金为30万港元,2021财年全年董事袍金为30万港元[56][58] - 林子杰先生40岁,2013年6月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审核及薪酬委员会主席等职[61] - 陈先生2019年7月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是薪酬委员会成员,2012年加入海航集团[50] - 张先生2019年12月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是执行及投资委员会成员,2004年加入海航集团旗下海南航空[53] - 梁先生1993年4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18年11月调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是多个委员会成员[56] - 截至2018年5月,梁先生是多家香港上市公司非执行董事,截至2019年5月,是首钢福山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56] - 陈先生曾担任摩根士丹利等公司职务,是海航集团创始人陈峰侄子[50] - 张先生曾担任海航集团旗下公司高级行政人员,在财务管理及投资方面经验丰富[53] - 林子傑与公司签订三年委聘书,任期从2020年1月1日起,2020年董事袍金为30万港元,2021年全年董事袍金为30万港元并按实际服务任期比例支付[63][64] - 林健鋒与公司签订三年委聘书,任期从2020年1月1日起,2020年董事袍金为30万港元,2021年全年董事袍金为30万港元并按实际服务任期比例支付[72][73] - 林健鋒于2013年10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67][68] - 陈丽华于2019年8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75] - 陈女士2020年和2021年董事袍金均为21万港元[79][80] 公司营业额及收益情况 - 2020年按主要业务划分营业额:商品贸易占比55.69%,物流服务占比32.69%,金融服务占比1.16%,工程服务占比10.46%[83] - 2020年按地区划分营业额:中国内地占比55.26%,其他亚太地区占比2.24%,欧洲占比39.54%,北美洲占比0.68%,非洲占比2.28%[84] - 2016 - 2020年营业额分别为182,546千港元、23,955,863千港元、71,383,936千港元、44,673,571千港元、40,747,512千港元[86] - 2016 - 2020年毛利分别为59,517千港元、811,162千港元、1,730,630千港元、1,481,066千港元、1,536,143千港元[86] - 2020年集团收益为44,673,571,000港元,2019年为40,747,512,000港元[92][94] - 2020年拥有人应占溢利为41,465,000港元,2019年拥有人应占亏损为597,557,000港元[92][94] - 2020年已终止业务亏损为15,506,000港元,2019年为308,167,000港元;2020年持续经营业务溢利为83,814,000港元,2019年亏损为243,135,000港元[92][94] - 2020年持续经营业务EBITDA为1,210,604,000港元,2019年为1,299,653,000港元[92][94] - 2020年公司收益446.73571亿港元(2019年:407.47512亿港元),拥有人应占溢利4146.5万港元(2019年:亏损5.97557亿港元)[119][120] - 2020年公司已终止业务亏损1550.6万港元(2019年:3.08167亿港元),持续经营业务溢利8381.4万港元(2019年:亏损2.43135亿港元)[119][120] - 2020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EBITDA为12.10604亿港元(2019年:12.99653亿港元)[119][120] 公司资产处置及运营情况 - 2020年1月公司完成出售中国广东省东莞市经营性高尔夫球场权益及相关资产,提升流动性并减少债务水平[97][101] - 2020年9月3日公司全额支付融资协议项下到期本金及利息,解除抵押,付款来自无资产抵押的承兑票据[98][102] - 2020年9月25日上午9时公司股份于联交所复牌[99][102] - 承兑票据2022年9月3日到期,公司有时间和灵活性规划还款或再融资[100][102] - 2021年公司对全球物流、金融及大宗商品市场采取保守策略,密切监测全球经济状况[108][109] - 公司重新调整业务专注物流行业,优化资本结构并维持稳定运营[110][112] - 2020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公司在多领域面临困难,核心物流业务表现较2019年改善[117][118] 各业务线数据情况 - 物流服务业务2020年总收益为47.1269亿港元(2019年12月31日:47.09796亿港元),除税前溢利为2.17026亿港元(2019年12月31日:亏损1223.4万港元),含Covid - 19政府补贴6104.4万港元[1] - 新加坡整体仓库使用率约为99%,市场价格较Covid - 19疫情前水平高5%[1] - 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完成马来西亚巴生港自由贸区第三间22万平方呎仓库建设,三间仓库共58万平方呎已全部占用,在建的第四间13万平方呎仓库预计2021年底竣工,届时总仓库空间超70万平方呎[1][124] - 货运物流业务因疫情使运费涨至前所未有的水平,第四季旺季运费压力大增且每周上调,预计情况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127][128] - 商品物流业务2020年软商品物流经营溢利上升,因仓库空间利用率提高及容量增加[131][132] - 商品贸易分部在精矿市场保持竞争力,但2020年精矿整体年产量较2019年同期减少,下半年因金属价格上升收益改善[135][136][140] - 商品贸易需求2020年下半年反弹,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及其他市场,预计上升趋势持续到2021年初,供应端已回稳[137][140] - 商品贸易分部总收益较2019年下降9%至248.8023亿港元,持续经营业务除税前经营利润下降27%至6673.8万港元(含Covid - 19政府补贴51.3万港元)[139] - 商品贸易分部持续经营业务总收益减少9%至248.8023亿港元,除税前经营溢利减少27%至6673.8万港元[141] - 金融服务客户总权益较去年增长36%,2020年11月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完成超百万份合约[146][149] - 金融服务业务除税前经营溢利3879.8万港元,较2019年下降49%[148][150] - 工程服务业务2020年收益5.19807亿港元,除税前溢利5853.2万港元,收益减少33%[152] 公司财务关键指标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47995亿港元,较2019年的12.62861亿港元略有减少[155][158]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贷款及借款为61.00619亿港元,较2019年的69.22182亿港元减少[155][158]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一年内须偿还贷款及借款52.04356亿港元,较2019年的57.87293亿港元减少[155][158]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一年内须偿还的循环贸易融资为38.20926亿港元,较2019年的39.80553亿港元减少[155][158] 公司人员规模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雇员总数为5916名,2019年为6625名[162][164] 公司企业管治情况 - 公司在2020财年基本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存在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未区分的偏差[168][169] - 丁磊在2019年12月12日至2020年6月17日兼任行政总裁与联席主席,李能自2020年6月26日起兼任[168][169] - 董事会现由9名董事组成,包括5名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71][172] - 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会议上提供独立判断、处理潜在利益冲突等[178] - 非执行董事通过独立意见对公司战略和政策发展作出正面贡献[181][182] - 董事会组成及独立非执行董事身份在致股东的公司通讯文件内披露[183] 公司诉讼情况 - 公司日常业务面临诉讼等事宜,但管理层认为不会对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161][163] 提名政策相关 - 提名政策指导提名委员会进行董事的甄选、委任及重新委任[188] - 评估、甄选及推荐董事候选人的准则包括品格、资格、多元化政策等[189] - 评估重新委任退任董事的准则包括其整体贡献及是否继续符合准则[192] - 提名委员会评估独立非执行董事候选人时会考虑上市规则相关因素,若候选人在7间或更多上市公司任董事,会评估其投入时间[193] - 提名委员会物色候选人可向现任董事转介、广告等来源查询,并考虑准则[194] - 提名委员会评估候选人合适性可采用面试、背景调查等程序[194] - 提名委员会考虑合适候选人后会批准向董事会提交委任建议[194] - 提名委员会将候选人资料提供给薪酬委员会考虑薪酬待遇[194] 董事委任确认 - 所有董事委任通过提交同意函至香港公司注册处存档确认并更新董事名册[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