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 - 2020年公司收入为1469237千港元,2019年为1554364千港元[9] - 2020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为123991千港元,2019年为88705千港元[9] - 2020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3.87港仙,2019年为9.92港仙[9] - 2020年每股总股息为4.0港仙,2019年为2.0港仙[9] - 2020年派息比率为28.8%,2019年为20.2%[9] - 2020年镁合金压铸业务收入占比28.4%,2019年为31.9%[17][18] - 2020年铝合金压铸业务收入占比53.3%,2019年为46.0%[17][18] - 2020年塑胶注塑业务收入占比7.6%,2019年为10.2%[17][18] - 2020年锌合金压铸业务收入占比7.7%,2019年为9.0%[17][18] - 2020年其他业务收入占比3.0%,2019年为2.9%[17][18] - 2020年公司收入按年下跌5.5%至14.69237亿港元,2019年为15.54364亿港元[29][32] - 2020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按年增加39.8%至1.23991亿港元,2019年为8870.5万港元[29][32] - 董事会建议2020年派付末期股息每股3.0港仙,2019年为2.0港仙;连同期中股息每股1.0港仙,2020年派息比率约为28.8%,2019年为20.2%[30][33] - 2020年公司整体收入较去年下跌约5.5%至14.69亿港元,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综合溢利按年增长39.8%至1.24亿港元[53][55] - 2020年公司毛利增加约4.8%至4.47亿港元,毛利率约为30.4% [53][55] - 2020年公司EBITDA为2.52亿港元,2019年为2.02亿港元[54][56] - 塑料注塑业务收入因疫情需求增加约9.6%至7.84亿港元,占公司整体收入约53.3% [58] - 镁合金压铸业务收入因疫情下降约15.9%至4.17亿港元,占公司整体收入约28.4% [59] - 铝合金压铸业务2020年收入约1.13亿港元,较2019年减少约19.8%,占集团总收入约7.7%[60][63] - 塑胶注塑业务2020年收入约7.84亿港元,较2019年增长约9.6%,占集团总收入约53.3%[61] - 镁合金压铸业务2020年收入约4.17亿港元,较2019年下降约15.9%,占集团总收入约28.4%[62] - 锌合金压铸业务2020年收入约1.11亿港元,较2019年减少约29.8%,占集团总收入约7.6%[65][68] - 其他业务2020年收入约4388.5万港元,较2019年减少约0.2%,占集团总收入约3.0%[66][69]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受限银行结余、银行及现金结余约2.59亿港元[80] - 2020年12月31日,集团有限制银行存款和银行及现金结余约2.58661亿港元,2019年为2.64087亿港元[82] - 2020年12月31日,集团计息借款总额约为1.53458亿港元,2019年为2.59046亿港元[84] - 2020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净额为1.05203亿港元,2019年为504.1万港元[84] - 2020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为4.67632亿港元,2019年为3.51936亿港元[84] - 2020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约为2.1,2019年为1.7[84] - 2020年12月31日,集团约有4400名全职雇员,2019年12月31日为3500名[88][92] - 2020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储备约为2.08099亿港元,2019年为2.26852亿港元[154][158] - 最大客户占总销售额43.4%,五大客户合计占77.7%;最大供应商占总采购额11.3%,五大供应商合计占41.7%[160] - 公司于2020年慈善及其他捐款约4.9万港元,2019年为5.5万港元[160] 业务发展战略 - 公司将支持中国“双循环战略”,把握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开拓中国市场以平衡业务组合[35][37] - 公司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合作,提供镁及铝合金零部件[36][38] - 公司研发高散热效能新材料,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底盖[36][38] - 公司将应用斥菌技术microbeFENCE®开展个人健康护理产品[36][38] - 公司将通过创新推动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40] - 公司将利用材料解决方案经验加大研发,加快在中国生产基地实施工业4.0,扩展工业物联网[47][49] - 公司将继续扩大塑料注塑业务客户群和产品解决方案,保持业务增长[58] - 公司致力于镁合金材料和成型技术开发,挖掘新能源汽车领域镁合金压铸业务增长潜力[59] - 预计2021年各行业将复苏,公司将巩固创新竞争优势,为业务反弹做准备[67][70] - 公司将投入更多资源研发,满足耐用和轻材料解决方案需求,巩固行业领导地位[72][75] - 对2021年个人电脑市场需求保持审慎乐观,5G网络推动智能设备更换趋势[73][75] - 公司致力于推动绿色生产技术,预计今年逐步推向市场[74][76] - 集团将应用不含生物杀灭剂、斥菌和安全的塑胶抗菌材料用于个人健康护理产品[81] - 集团将通过实施“工业4.0”达到数据管理和智能制造的目标[81] 技术成果 - 公司的Micro - arc Composite Ceramic Technology用于生产车轮,增强其耐腐蚀性[40] - 公司的“Metal Liquid Die Casting Cum Forging Dual Forming Method”和“Fiber Reinforced Magnesium Alloy Luggage Cas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获“Asia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Invention Award”[40] - 公司自主研发的MCC技术用于生产车轮,提高耐腐蚀性,两项技术获“亚洲国际创新发明大奖”[41] - 公司参与起草《塑料制品表面排斥细菌粘附能力的测试方法》,该标准2019年9月实施;参与制定《压铸机能耗测定方法JB/T12554–2016》,获相关科技奖二等奖[43][44] 公司管理层信息 - 李远发65岁,1980年创办集团,负责制定整体业务策略,有逾40年压铸业经验[95] - 黄永铨59岁,1988年加入集团,负责集团制造业务,有逾35年相关经验[100][102] - 陈素华62岁,1999年加入集团,负责集团人力资源及行政事宜,有逾35年相关经验[101][103] - 孙启烈67岁,2007年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家居用品制造业有逾40年经验[105][106] - 李远发是香港压铸学会(现香港铸造业总会)创办人之一,1989年出任会长[97][98] - 李远发分别于2008年及2011年被选为香港铸造业总会和香港创新科技及制造业联合总会首任会长[97][98] - 陈素华2019年9月获亚洲知识管理学院授予“亚洲杰出女领袖奖”[101][103] - 孙启烈2003年7月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太平绅士荣誉,2006年7月获颁铜紫荆星章[105][106] - 孙启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深圳市、宁波市及浙江省委员逾20年[105][106] - 孙启烈现为香港联交所上市之睿见教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05][106] - 卢伟国博士工程师于2007年6月2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电子及电源供应业有超40年经验[108][109] - 陆东先生于2009年12月16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香港及中国股票市场资产投资分析有逾30年经验[111][113] - 江启铨先生于2015年5月11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会计等领域有超27年经验[112][114] - 初维民先生于2021年加入集团任行政总裁,曾在力丰(集团)任职[116][118] - 罗显辉先生于2012年加入集团任财务及企业策略总监,在银行等领域有超25年经验[117][119] - 陈善荣先生于2004年加入集团任企业发展总监,曾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任高级顾问超9年[121] - 陈文赋49岁,2016年加入集团,现任财务总监,有超20年审计、财务与财资管理经验[122][124] - 陈善荣48岁,2004年加入集团,任企业拓展总监,负责研发及新业务发展[123] - 2020年及截至报告日期公司执行董事为李远发、黄永铨、陈素华,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孙启烈、卢伟国、陆东、江启铨[165][169] - 回顾年度内无董事因公司事务相关理由辞职或拒绝参选连任,卢伟国、陆东、孙启烈将在即将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并愿膺选连任[166][170] 公司运营与管理 - 集团主要从事锌、镁及铝合金压铸、塑胶注塑产品及零部件的生产与销售,客户涉及家居、3C、汽车零部件等领域[127][129] - 集团业务回顾、面临风险、未来发展等分别载于年报第14 - 15页、第60页、第15 - 17页[130][132] - 集团致力于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关注环保,管理将检讨环保常规并考虑实施新措施[131][132] - 年内集团无重大违反适用法律法规影响业务运营的情况[135][140] - 集团重视员工、客户和供应商关系,提供有竞争力薪酬并定期调整[136][140] - 集团环境政策包括遵守法规、建立管理体系、推行清洁生产等[137][140] - 集团薪酬政策符合当地惯例,有股份期权和奖励计划激励员工[144] - 集团在香港加入强积金计划,内地子公司员工参与国家管理退休计划[145] - 集团薪酬政策符合当地惯例,有购股权计划及股份奖励计划[147] 股息派发与股份登记 - 年内宣派中期股息每股1.0港仙,董事会建议末期股息每股3.0港仙,待股东批准后于2021年6月18日或前后派发[151][156] - 公司将在2021年5月26日至31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以确定出席股东大会资格[152][156] - 公司将在2021年6月7日至10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以确定获派末期股息资格[153][157] 证券与交易相关 - 公司及附属公司年内未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64] - 公司不知股东因持有证券可享有的税务减免和豁免[163] - 公司组织章程细则及开曼群岛公司法无股份优先购买权条文[160] 董事相关规定与安排 - 公司为董事订立的准许弥偿条文在财政年度一直生效,年内办理并续保董事责任保险[173][178][179] - 拟在即将召开的股东周年大会上膺选连任的董事,无集团不可于一年内毋须赔偿(法定补偿除外)而终止的服务合约[174][180] - 公司、控股公司、附属公司或同系附属公司无董事及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拥有重大权益且年内或年终仍有效的重大交易、安排或合约[175][181] 融资协议 - 2018年12月21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嘉瑞制品与银行订立2018融资协议,获最高1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控股股东李先生须实益拥有借方及公司不少于50%股权和权益并维持管理控制权[186][187] - 2017年9月22日,借方与银行订立第一份融资协议,2018年11月30日修订,经修订协议下贸易相关及循环贷款融资最高8000万港元,1笔4000万港元定期贷款已在2018年11月30日前还清,另1笔4000万港元定期贷款用于集团营运资金支出,期限36个月[187][188][190] - 经修订第一份融资协议规定控股股东李先生须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191] - 贸易相关融资及循环贷款融资总额最高为8000万港元,其中循环贷款融资2000万港元,进口发票融资未偿还总额4000万港元,资金交易信贷限额最高达500万港元[192] - 借方于2018年11月30日前全额偿还第一笔定期贷款融资4000万港元[192] - 第二笔定期贷款融资4000万港元维持不变,用于集团营运资本支出,贷款期限36个月[192] - 2015年1月2日,借方与银行订立融资协议,取得最高1.5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分两期,2020年5月已全额偿还[195][198] - 2017年6月20日,借方与银行订立融资协议,取得最高1.3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用于营运资金,需36个月内偿还[196][198] - 2017年6月20日融资协议要求李先生(含家族信托股份)维持公司至少50%持股量成为主要股东[196][198]
嘉瑞国际(00822) - 2020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