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筑友智造科技(00726) - 2024 - 中期业绩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收入23.53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51.96亿港元下降54.71%[2] - 2024年上半年毛利303.8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6344.2万港元下降95.21%[2] - 2024年上半年经营亏损1.42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6020.2万港元扩大134.65%[2] - 2024年上半年期间亏损1.85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1.06亿港元扩大74.54%[2]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拥有人每股亏损5.50港仙,较2023年同期3.21港仙扩大71.34%[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产生亏损1.85064亿港元,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10.36201亿港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入为235,289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519,569千港元下降54.71%[13]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为493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750千港元下降34.27%[14] - 2024年上半年其他亏损净额为11,757千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1,562千港元[15] - 2024年上半年销售成本、销售及分销开支以及行政开支总额为345,717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563,173千港元下降38.61%[16] - 2024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总额为360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860千港元下降87.41%[18]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为5.50港仙,2023年同期为3.21港仙[2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约2.353亿港元,同比减少约54.7%;毛利约3.0百万港元,归属母公司净亏损约1.705亿港元[3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约2.353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约5.196亿港元减少约2.843亿港元[47] - 2024年上半年来自第三方销售收入为1.73072亿港元,来自关联方销售收入为0.28021亿港元,合计2.01093亿港元;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3.74968亿港元、0.18766亿港元,合计3.93734亿港元[43][44] - 2024年上半年合肥、淮安、郑州等多地业务收入有变化,如合肥从1.24766亿港元降至0.63428亿港元,淮安从0.012292亿港元增至0.025948亿港元等[4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预制装配式建筑组件销售收入约2.01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3.937亿港元下降[48] - 同期销售成本约2.3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4.561亿港元减少,主要因预制装配式建筑组件销量减少[49] - 2024年同期亏损约1.851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约1.06亿港元[55] - 销售及分销开支由2023年同期约3770万港元减至2024年约2220万港元[52] - 行政开支由2023年同期约6940万港元增至2024年约9130万港元[53] 资产负债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38.70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39.96亿港元下降3.14%[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20.40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23.38亿港元下降12.76%[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30.76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28.39亿港元上升8.35%[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 -10.36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 -5.00亿港元缺口扩大[4] - 2024年6月30日资产净值23.55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25.56亿港元下降7.84%[5] - 同日,集团流动借贷为13.36729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项目仅为1047.9万港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总值为2,142,28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404,069千港元下降10.9%[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拨备为253,681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38,203千港元增加6.58%[23] - 扣除减值拨备后,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为1,888,60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165,866千港元下降12.8%[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账面值为185043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009338千港元有所下降[24]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以港元计值486千港元,以人民币计值1888116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205807千港元和1960059千港元[25]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账面值为1651126千港元,低于2023年12月31日的1847914千港元[26] - 2024年6月30日借贷即期总计1336729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886224千港元;非即期总计381029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841256千港元[28][2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未能按预定还款日期偿还多项商业银行借贷共108293000港元,导致598497000港元借贷须按需即时偿还[30]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持有流动资产约20.401亿港元,流动负债约30.763亿港元,流动比率约为0.7 [56] - 同日,集团借贷共约17.178亿港元,净负债权益比率为73.8% [56] - 同日,集团有现金及现金等价项目约1050万港元,受限制现金约2750万港元[56] - 2024年6月30日,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约17.178亿港元,年利率介乎3.45%至9.72% [57] - 同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1.0109573亿股,公司市值约为5.551亿港元[58] 债务违约与诉讼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未能偿还多项商业银行借贷共1.08293亿港元,构成银行借贷违约[7] - 2024年6月30日,若干供应商就约3.13069亿港元的逾期应付款项向集团提出多项诉讼[7] 债务处理措施 - 2024年6月30日后,集团已偿还违约借贷0港元,成功延长2.88843亿港元的还款时间[8] 经营策略与措施 - 集团将继续采取措施增加预制装配式建筑构配件及装饰及园林景观服务的销售,并加快收回贸易应收款项[9] - 集团将寻求机会以合理价格出售若干资产及投资,以产生现金流入及减轻流动资金压力[9] - 董事认为,考虑相关计划及措施后,集团将有足够营运资金,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财务报表属适当[9] - 集团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与贷款人、银行及金融机构磋商、解决供应商诉讼、实施增加销售等措施的成功与否[10] - 2024下半年公司将加速RIFF技术体系等前沿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向技术密集型服务模式迈进[39] - 公司将优化市场布局,拓展海外市场,加快海外MIC订单实质性落地,深耕农村自建房市场[39] - 公司将高效处置低效资产,优化产业结构,灵活调整组织架构,完善绩效管理体系[39] - 公司将依托“RIFF体系”与“快交付体系”等新技术优化装配式建筑成本结构,提升接单质量与项目落地效率[39] - 公司将完成MIC房屋技术全面积累,探索设备 + 技术输出轻资产业务模式,进入自建房市场[40] 会计政策 - 编制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上一年度一致,无重大影响及追溯调整[11] 股息分配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股息[19] 业务签约情况 - 2024年上半年装配式PC构件销售合同额约3.24亿元,同比减少约37.8%[33] - 2024年上半年PC构件产量约7.9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约49%[33] - 2024年上半年PC构件销量约9.29万立方米,同比减少约40%[3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布局19家PC工厂及1家装配式装饰产业园,设计产能达132万立方米[3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与国资企业签约13个项目,合同总额达1.52亿元[33] - 报告期内,风电塔筒业务签约2个新项目,合同额约0.74亿元[33] - 报告期内,海外MIC业务签约1个项目,合同额约0.09亿元[33] - 报告期内,光伏发电基座业务签约1个项目,合同额约0.09亿元[3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签订第三方预制构件销售合同额约6.592亿人民币,总体积155,794立方米[42] 技术研发与合作 - 与广联达联合开发智能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PMS),并在EMPC总承包项目上成功应用[35] - 与广联达合作开发和完善筑友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快速报价系统(QQS),共同进行市场拓展[36] - 公司掌握智慧建筑领域BIM、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核心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数智化发展[37] - 公司自主研发的“密拼预应力双向叠合楼盖碳排放技术研究项目”入选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37] - 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编制的CECS规程《边缘叠合楼板技术规程》正式发布,标志该技术走向规模化工程应用阶段[37] - 公司研发出新型大跨度预应力迭合楼盖及干湿混合连接高效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RIFF体系),配套构建数据互通软件系统,获国家专利,计划下半年全面推行落地应用[41] - 公司与广联达等合作研发数字化产品SaaS软件,打造装配式建筑行业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42] - 公司构建行业领先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建筑项目综合效益显著提升[41] 行业政策 - 2024 - 2025年国务院要求在建筑节能降碳行动中加快建造方式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智能建造[38] 公司荣誉 - 惠州工厂获“绿色和可持续贡献”及“宜居城市建筑”两项大奖[37] 公司基本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专利授权1,973项[44] - 公司已投产厂房年预计产能合计86万立方米,土地面积约1922亩,厂房面积约332,855平方米[44] 政府补贴 - 2024年上半年政府补贴为547万港元,2023年为287.6万港元[46] 证券交易与审核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60]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及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60]